1.風雨坎坷,艱辛守護
由於“天災人禍”,1960~1962年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困難時期。為了克服困難,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6月17日,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下達全省一大批學校暫時停辦的指令。
62屆畢業生,不再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一律回原縣適當安排或直接回家鄉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中的一部分人,1964年11月由農業部派往新疆從事專業工作)。一二年級學生全部回家鄉參加農業生產,其中118名二年級學生中的大部分,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專業技能”短訓班(3個月),這些人後來基本上都成為鄉(鎮)級基層牧醫站的工作骨幹。所有二年級學生,後於1984年3月,根據省裏規定由學校給其頒發了《基本學完專業課程證書》,“視同62屆中專畢業生,但不涉及工作調整和參加工作的時間”。
停辦前的1961年,全校教職工隻有76人,由於1962年下半年暫時停辦不得不調出55人,僅留下21人(後又調走1人,還剩下20人)護校。1962年10月,在全省範圍內學校率先成立了“護校委員會”,由泰州市副市長兼公安局長閻必發同誌兼任主任,教導主任周仲仁同誌任專職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負責主持學校暫時停辦期間的日常工作。
2.跌宕起伏,艱難支撐
1965年7月18日,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複同意:學校恢複辦學,仍為省辦、揚州專署領導、日常工作委托泰州市人委代管。1966年春季在揚州地區招收半農半讀、社來社去牧醫專業學生88名。
為了恢複辦學,1965年10月,葉斌同誌從泰州市人委辦公室調回學校仍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至1968年4月)及校黨支部書記(至1966年3月),1962年下半年學校停辦時調出的部分教職員工也陸續調回學校。
1966年3月,郭宏茂同誌從部隊轉業來校任專職黨支部書記。
曆經3年停辦的艱辛,終於迎來了“複辦”的春風,教職員工們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學校複辦後不久,晴朗的天空便烏雲密布,即同全國各地一樣,卷入了十年“文革”的漩渦中。
在全國大氣候的影響下,1966年6月25日清晨,教職員工們正在挑水澆剛剛移栽的山芋苗,本校的“文革”開始了——第一批“大字報”貼在校長室的院牆上。此後短短4天,共貼出700多張“大字報”(主要是學生“小將”們寫的),矛頭直指校內所謂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正常的教學秩序完全被打亂,直至1976年11月初才勉強“複課鬧革命”。
1968年4月,“校革委會”成立,郭宏茂同誌任主任(直至當年12月調出),戎新餘同學、朱榮炳老師任副主任。郭宏茂主任調離學校後,“校革委會”由朱榮炳副主任主持,直到1970年4月葉斌同誌從泰州市革委會“工宣隊”調回學校任校革會主任為止。此後朱榮炳同誌仍任校革委會副主任(直至1978年12月調出),副主任戎新餘同學1969年1月畢業離校。
1972年12月,鮑友翰同誌到校任校革委會副主任(直至1978年3月調出)。
10年“文革”浩劫,至1976年基本結束。
1978年1月,梁錦芝、仲質偉同誌任校革委會副主任(均任職至年底),同時梁錦芝同誌還擔任校黨支部副書記。
3.歡欣鼓舞,恢複招生
1978年春節後,葉斌校長多次去省農林局,請示上級批準學校恢複招收牧醫專業統配生。在省農林局科教處王教倫處長、馬榮棠同誌、賀倜同誌等人的努力下,1978年秋全省農牧院僅本校率先恢複招生。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在停止了13年後恢複了,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