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江蘇牧醫學院曆史文化的變遷(1)(3 / 3)

1978年9月6日,學校在省內錄取牧醫專業新生120名(其中高中畢業往屆生113名、初中畢業往屆生7名);10月18日,省革委會農林局專門發文給學校和各地區“五七農大”,要求做好“文革”後首次恢複招收的統配中專生的入學工作。蘇州地區40名學生,推遲到11月18日、19日才入學,經補課1周後插入蘇北地區的2個班,不久又重新混合編為3個班正常教學。此後學校逐步做到了以教學為主,注意抓好教學基礎工作和正常的教學秩序工作。

1978年底,全校師生員工熱烈歡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1978年12月,學校黨組織由支部改為總支,葉斌同誌任黨總支書記、校長,梁錦芝同誌任副書記、副校長(至1980年11月退休,後改離休),仲質偉同誌任副校長(至1990年6月)。為了充實學校領導班子,1980年4月,成平同誌從泰縣水利局調入學校任副校長(至1990年6月)。

1979年1月6日,揚州地委發文恢複“江蘇省泰州畜牧獸醫學校”校名,並明確學校隸屬揚州地區行署領導,黨政關係仍委托泰州市代管,戶口、油糧關係遷回泰州市。

1979年底至1981年初,校黨總支根據上級指示,給1961年被錯誤對待的5名學生徹底平反。

1981年夏,“文革”後首次招收的78級118名學生,經省農林廳統考3門課程後準予畢業,統一分配工作(此外,1人因考試作弊不予畢業;另1人因病休學1年,於1982年畢業分配工作)。

4.砥礪前行,穩步發展

1982年9月9日,揚州地區行署向省政府請示,要求將泰州畜牧獸醫學校明確為以省直接領導,或由省、地雙重領導,以省領導為主。1982年11月20日,省政府批複(蘇政複[1982]92號文)同意將泰州畜牧獸醫學校的領導體製改為省、地雙重領導,以省領導為主,並明確學校的規劃、專業設置、人員編製、經費、招生計劃、畢業分配等由省農林廳負責,學校黨的關係委托泰州市委代管。

1983年3月25日,省農林廳邀請揚州市暨泰州市、泰縣有關負責同誌舉行“三權”上劃協調會,並於4月5日發出會議紀要。1982年11月學校“三權”上劃後,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1986年6月,由黨總支建製改為黨委建製,葉斌同誌任首屆黨委書記。

1990年6月,因葉斌校長兼黨委書記離休,故省農林廳黨組任命了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即第二代領導集體:仲質偉同誌任校長(1995年2月開始兼任校黨委書記),李義先同誌任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至1996年2月,4月退休),周新民同誌任副校長,成平同誌任副處級督導員(至1990年11月離休)。在第二代校領導集體中,1995年2月又增加了吉文林副校長、楊廷桂黨委副書記(列李義先副書記後)。

1982年11月後,在省農林廳直接領導下,學校逐步振興。首先是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至1992年,校舍麵積淨增11688平方米。為了穩定教師隊伍,有利於招賢納士,在葉斌校長和成平副校長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1985年先後兩次在泰州市近郊征地1.30畝和1.76畝,建市區教職工宿舍36套。

從1983年起至1992年9年,專業增加6個,改變了辦學近30年隻設一個專業的狀況。1983年後,在省招辦統一部署下,由省農林廳主持,實行了全省中等農牧(水產)學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單獨招生辦法,學校的招生規模有所擴大,從1978年的120人增加到1992年的265人,在校生也從1978年的120人增加到1992年的675人。但總的來講,在全省8所農校中泰州畜牧獸醫學校規模是最小的,其主要原因是上級有關部門對學校辦在白馬廟總是感到有些“不踏實”、“不滿意”。

5.精神積澱

在這個時期,牧校人練就了“堅韌不拔的執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