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江蘇牧醫學院曆史文化的變遷(2)(1 / 3)

三、挺進泰州

關於校址問題,新組建不久的第二屆校黨委全體成員,曾於1991年下半年正式研討過一次。大家一致認為,如繼續在白馬廟辦學,困難將會越來越多,難以發展,故請求省農林廳批準,將學校並入揚州農校,成立“江蘇省農牧學校”。省農林廳領導認為上述提議尚可行,於1992年春節後即帶領有關處(局)室負責同誌,就此事與揚州市人民政府有關領導人磋商,結果未能如願。

1.謀求生存,果斷決策遷址泰州

1992年1月,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後,全校教職工深刻領會“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教導,紛紛議論怎樣才能使學校加快發展的問題。為了順應民心,為了學校的發展繁榮,1992年5月1日晚,校黨委全體成員(仲質偉、李義先、周新民、吉文林、陸傳貴),邀請葉斌老校長及泰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吳金同誌,就學校可否將教學區由白馬廟遷入泰州市文教區(泰州賓館東側,即現迎賓路校區)的問題進行了座談,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正確可行的,比與揚州農校合並的方案更好。

次日(1992年5月2日),校黨委全體成員即去揚州,向正在那裏休假的省農林廳分管領導馮惟珠副廳長彙報此事,並請馮副廳長來校考察。馮副廳長認為可行,同意學校向廳裏正式打報告作請示。

接著,校黨委再次召開會議,作出3條決定:將已正式動工興建的白馬老校區天橋南5層學生宿舍樓(1606平方米)停建(牆基已挖好);立即向省農林廳書麵請示;請泰州市分管農業的吳金副市長在市裏周旋促成。

1992年5月9日,學校以泰牧[1992]07號文向省農林廳(並報泰州市人民政府)請示建“教學新區”事宜;當日,校黨委派專人將請示送到省農林廳並有關處(局)室。學校認為:校址設在農村(白馬廟),已不能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也不利於學校在全省中等農業職業教育中發揮骨幹作用。具體地說,校址在白馬廟,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辦學成本高,效益低;引進或留住人才十分困難;師生員工文化娛樂生活差,不能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全麵發展;教職工子女就業困難;投資環境差。總之,必須抓住改革的機遇,盡快改變學校“偏、遠、小”的局麵。

在泰州市領導同誌們的關心下,1992年5月10日,泰州市人民政府舉行常務會議,並發出了泰州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第一期):同意牧校在市文教區建教學新區,白馬廟老校舍逐步改為生產、實習、創收基地;並決定:“關於教學新區部分繳納配套費等有關規費,政策上按規定及申報程序給予照顧”。此後,學校迎賓路校區建設始終得到了泰州市方方麵麵的大力支持。

1992年6月20日,省農林廳蘇農計[1992]26號文批準了學校建“教學新區”(現迎賓路校區)的請示,即批準學校在泰州市文教區泰州賓館東側(那時尚未有正式路名和門牌號)建“教學新區”。學校新區規模定為600人,一次性征地60畝,基建總投資600萬元人民幣,並要求將老校區辦成生產、實習、創收基地,5年完成,力爭提前。

1992年8月31日,省農林廳蘇農計[1992]53號文批準了學校迎賓路教學新區的總平麵規劃(一期工程擬建校舍10800平方米)。

1992年11月24日,泰州市人民政府轉發了牧校征地61.3畝的批文(在這以前已經揚州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批準)。

1992年12月5日,省農林廳發出蘇農計[1992]80號文,批準了學校上報的《調整教學新區總平麵規劃》,將在校生規模由600人調增為1000人。

1992年12月18日,學校迎賓路校區3353平方米的教學主樓(現為迎賓路校區第二教學樓)和2406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破土動工,次年暑假即交付使用。

2.借力造勢,學校建設彰顯活力

在鄧小平南巡進話精神的鼓舞下,學校校辦產業也得到了同步發展,加之招生收費政策從1994年起放寬,大家都感到心中有底:即建新校區所欠債務可以通過擴大辦學規模和發展校辦產業來償還。全校教職員工士氣高漲,校、科二級領導班子一致決定,並報請省農林廳批準,從1994年春節後開始,迎賓路校區二期工程上馬。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明智之舉。1994年秋招收新生452名,在校生達到1388人,當時迎賓路校區隻能容納近半數在校生,另一半在白馬老校區。“一校二區”不但工作極不方便,而且辦學成本高。經過反複論證,並經省農林廳批準,二期工程擬續征土地170畝,續建校舍2.3萬平方米,在校生規模由1000人調增到3000人。

迎賓路校區二期工程共用3年多時間,於1997年底完工。迎賓路校區建設(一、二期工程),從1992年下半年開始到1997年底結束,總共用了5年時間,投入人民幣5000多萬元。資金來源:一是1992~1997年上級基建撥款共502.3萬元(含重點支持的非基建撥款,如農林廳科教處20萬、農發辦50萬;省政府特教基建撥款100萬、國家農業部特教基建撥款30萬);二是增收節支(主要是辦學收費,其次是校辦產業創收和事業費節省等)2700萬元;三是負債1800萬元。

至1997年秋,迎賓路校區能容納2600名學生和200名教職工(含臨時工),另140名教職工在白馬老校區從事校辦產業和指導牧醫、獸藥、動檢3個專業學生的專業勞動實習和生產實踐。

學校從1993年秋開始接收江蘇省教育援藏任務,連續3年每年招收一個西藏班,學製3年,每年的專業都不相同。西藏班學生從1994年起全部遷往迎賓路校區上課。截止2003年,共培養了6個專業258名西藏籍學生。總的來講,西藏班辦得是成功的,國家教委民族教育司負責同誌、西藏民族教育研究所負責同誌、西藏農委負責同誌、江蘇省分管副省長及省政府副秘書長等,都先後來校考察西藏班辦班情況,一致表示滿意。

為了有利於學校跨省招生,增強辦學活力,擴大在全國的影響,並仿效省外同類兄弟學校的做法,應學校請求,省農林廳於1994年3月10日向省政府請示,要求將校名改為“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校”,省政府於1995年4月20日批複同意學校改名為“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校”(蘇政複[1995]28號文),學校更名後性質、隸屬關係和經費渠道均不變。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不僅是簡單的更名,也是對學校辦學成績的再次肯定。

1997年10月5日,因仲質偉校長兼校黨委書記年逾花甲,省農林廳黨組任命吉文林同誌為校長兼黨委書記,周新民同誌為副書記兼副校長,楊廷桂、臧大存、葛兆宏同誌為副校長(因辦學水平綜合評估,這一決定推遲到1997年12月11日宣布),1998年4月21日又任命傅兵同誌為副校長,從此學校第三代領導集體形成。1998年6月29日校黨委進行換屆選舉,第三屆校黨委誕生(吉文林同誌任書記,周新民同誌任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因2000年10月26日省農林廳下派掛職幹部傅兵副校長(黨委委員)回省農林廳科教處工作,全體黨員大會選舉蔣春茂為校第三屆黨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