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進民族學生團結,構建和諧、融洽的民族關係
學院是一所麵向全國招生的全日製高校,學生來源於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壯族、土家族、滿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10多個民族,江蘇、浙江、西藏、新疆、內蒙古、四川、河南、山東、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江西、貴州、雲南、甘肅、湖南、重慶、安徽、天津等20個省(市)。學院一直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注重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團結,積極構建和諧、融洽的民族關係,讓每個少數民族學生在江蘇牧醫學院這個集體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各民族間的親情。
首先,少數民族學生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思鄉之情難免,異鄉的生活風俗習慣與家鄉有別,由此可能會造成少數民族學生情緒上的不穩定,而且少數民族學生對自己風俗習慣是否被別人尊重的敏感性也對各民族學生的團結構成了不穩定因素。為此,學院各級工作人員十分注重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關懷之情。如利用節假日經常舉辦聯歡會,邀請少數民族學生、漢族學生代表和有關領導參加,這對遠離家鄉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既是一種莫大的關懷,同時還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思想感情。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體育活動,加強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增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開展學生工作人員或漢族學生幹部與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子、交朋友,定期見麵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定期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後勤、學生工作等部門的人員,定期深入少數民族學生中,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心理方麵的需求,及時采取措施,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其次,少數民族學生到學院求學,多民族學生共校,多種文化在這裏可以相互交融借鑒。長期以來,學院積極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大力倡導多樣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大力倡導各民族相互交朋友,相互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積極構建和諧相融的多民族文化,建立和鞏固和諧、融洽的民族關係,從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高度來認識和不斷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為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等邊遠地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科技人才和民族幹部,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積極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為西藏培養合格人才
1993年學院受江蘇省人民政府委托,開始承擔“教育援藏”任務。10多年來,學院以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為宗旨,以培養西藏合格人才為己任,相繼招收了獸藥生產與檢測、動物防疫與檢疫、畜牧業經濟管理、農畜產品加工與檢測、獸醫、動物生產與營銷、經濟貿易、食品安全與檢驗、動物醫學、動物養殖與疾病防治10個專業近300名藏族學生,其中有241名學生已圓滿地完成了學業,順利返回西藏,走上了工作崗位,投身於西藏的建設之中。10多年來,全體牧醫學院人默默奉獻,辛勤耕耘,在西藏班辦學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為此得到了黨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學院先後被江蘇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農業援藏工作先進單位”,1名教師被國務院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2名教師被表彰為“內地西藏班(校)優秀教育工作者”。由於我們在民族教育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勇於推陳出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民族教育之路。
1.領導重視,措施得力,積極創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1993年接到辦西藏班的通知後,立即成立了西藏班工作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任常務副組長,組員由各科室主要負責人組成,同時下設辦公室,由學生科科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處理日常事務。學校精心選配政治素質好、能力強、精力充沛、富有責任心和創新精神的年輕教師來擔任班主任,形成了“領導全麵管,學生科重點抓,班主任具體負責”的管理體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為西藏班工作提供了較為嚴密的組織保障。同時,為了增加對西藏班學生的感性認識,了解西藏的風土人情、世俗風尚、民族特點,學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麵把致力於民族教育工作的同誌請進學校,傳授經驗,講解政策,一方麵走出校門,深入到內地民族中學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座談、個別接觸,逐步掌握了藏族學生的特性。領導小組定期開會,聽取彙報,分析研究西藏班學生的思想、學習情況,研究製定具體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每一批學生到來之前,領導小組都在全校廣大師生中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宣傳援藏教育的意義,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統一思想,堅定辦好西藏班的信念。全校上下,從領導到教師,從管理人員到工人都積極支持西藏班的工作,關心藏族學生的成長,提出了“學習孔繁森,辦好西藏班”的口號,形成了“教師教書育人,管理人員管理育人,服務人員服務育人”齊抓共管的局麵。學校還經常與當地政府聯係,對學校附近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西藏班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