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服務時代:校園文化的使命(1 / 3)

大學校園文化代表著時代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先進性。校園文化直接為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的重要任務。從時間效益上,高等學校的智力資源通過直接、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以滿足社會的現實需要或解決社會的現實問題。現代大學,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人才培養直接麵向社會,因而最具有直接服務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實現全麵小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新農村發展要依托新農民,新農民素質提升需要新教育。農業職業院校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實踐中,既充滿機遇,又麵臨挑戰。現代大學的社會職能,除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直接為社會服務外,還要引導社會前進。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之一,承載著引導社會前進的神聖職責。從根本上說,大學教育應當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發展服務。但也要看到,教育從本質上就是麵向未來的事業,現代大學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與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文化聯係非常緊密,現代大學不僅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發展科學事業的生力軍和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站,而且它正逐步發展成為社會的思想庫,不斷引導社會科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

學院作為農業職業院校,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應承擔的任務,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無愧於時代先進文化傳承者的稱號。

一、大力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職業院校大有作為。學院可以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智力優勢、技術優勢、基地優勢,彰顯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院校校園文化的先進性,通過靈活的辦學模式,將學曆教育與培訓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技、文化、衛生事業持續不斷地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背景下,我們應從各地不同的特點出發,因地製宜,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把政治思想素質培訓、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多角度多層次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要樹立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的觀念。切實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開展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並提供技能鑒定服務。要大範圍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麵積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學院要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結合和校企結合,積極探索農業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就業型職業教育,開發多樣化、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學以致用,使學院成為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的綜合基地。

——要實行產學聯動,大力推動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發展。創新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和發展思路,建立養殖場、種植場、農牧產品加工企業、農業職業院校聯辦機製,一方麵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優勢產業鏈;另一方麵將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學、實習、實踐、職業資格培訓、畢業生擇優上崗一體化運行,工廠車間、服務場所和田間地頭都成為課堂教學的場所,努力實現畢業生“零距離”就業,在吸納大批農村青年學習、就業的基礎上,推動當地特色產業和社會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