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也要用《孫子兵法》作教科書?
《孫子兵法》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軍事理論,直到今天也依然被用來指導戰爭,因此,連外國人都要學習《孫子兵法》,吸取其中的智慧和營養。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孫武。孫武出生在貴族家庭,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經常發生戰爭,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孫武對軍事興趣濃厚,為他撰寫兵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公元前514年,孫武從故鄉齊國來到吳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擔任吳國的將軍,參與了吳國對楚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戰爭。在戰爭中,孫武運用自己的軍事理念和知識,為吳王出謀劃策,最終幫助吳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然而,隨著吳國的強大,吳王被勝利衝昏頭腦,逐漸驕傲自大,聽不進伍子胥、孫武等大臣的逆耳忠言,甚至殺害了伍子胥。孫武於是辭官歸隱,不再參與政治,得享天年,寫下《孫子兵法》流傳後世。
《孫子兵法》一般認為有十三篇,依次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十三篇分別從敵我雙方實力分析、戰略部署、後勤準備、鼓舞士氣、敵情觀察、作戰地理、特殊戰法(如火攻、間諜戰)等方麵,闡述了孫武的軍事思想。《孫子兵法》是曆史上第一部係統地對戰爭性質、規律、取勝方法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的著作,因此,在軍事學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軍事觀點,至今影響深遠。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指出軍事的真正目的是不通過戰爭就迫使敵人屈服;“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強調軍事對一個國家存在與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思是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實力均有清醒的認識,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指的是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必須根據敵情變化采取相應戰略才能取勝。
《孫子兵法》誕生後,逐漸被奉為軍事學經典,孫武也被後人尊稱為“兵聖”。中國曆史上許多著名軍事家都對《孫子兵法》有很高的評價。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孫子兵法》也走向了世界,先後被介紹到日本、法國、德國、俄國等,對世界軍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將領武田信玄,將《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字句繡在軍隊的旗幟上,作為自己的戰爭信條。據說法國皇帝拿破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曾讀過《孫子兵法》,對其讚不絕口。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更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
2“三十六計”除了用來打仗,還能用在其他方麵嗎?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可以說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句俗語。在民間,“三十六計”的知名度甚至超過《孫子兵法》,但其來源至今沒有確切定論。
這句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南齊時期,史書《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王敬則是南齊朝廷的將軍,他所說的“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因此,有人猜想,“三十六計”應該是檀道濟發明的,但這一推斷並沒有事實和證據支撐。然而,隨著曆史的演進,“三十六計”的說法漸漸流傳開來。大約在明清時期,有人用書籍中的成語或典故,湊齊三十六之數,並根據曆史上的戰爭案例,編寫成《三十六計》一書,這才成了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三十六計”版本。一般來說,在作者無法有效確定的情況下,大家還是將“三十六計”的發明權歸給了檀道濟。
“三十六計”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每套下有六個具體計策,每個計策都分別有著名的戰爭故事加以說明。“三十六計”流傳很廣,很多計謀和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如“圍魏救趙”,講的是戰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齊國軍隊不直接救趙,而是攻打魏國,迫使其不得不撤退軍隊自救,趙國因而得救;如“美人計”,講的是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於是勾踐將美女西施送給夫差,使其沉溺在溫柔鄉中喪失鬥誌,最終反敗於勾踐之手;如“苦肉計”,講的是東漢末年“赤壁大戰”中,東吳老將黃蓋故意惹怒周瑜而挨打,向曹操詐降,騙取曹操信任,最終曹操放鬆警惕,被孫權、劉備兩家聯手打敗。
由於“三十六計”是對中國曆史戰爭策略的歸納總結,可以說是智慧的結晶,因此,在現代社會,“三十六計”不僅有助於戰爭,還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業、管理等多種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例如中國與美國建交,源於著名的“乒乓外交”,用的就是“三十六計”中的“聲東擊西”。中美之間通過乒乓球運動員的友好往來,看似體育交流,實際上隱藏著外交寓意,最終“小球帶動了大球”。
3“暗度陳倉”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你知道它與曆史上哪位著名的將軍有關嗎?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名叫“暗度陳倉”,意思是把真實的意圖隱藏在表麵的行動背後,給敵人以錯覺,從而出奇製勝,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陳倉”是地名,在今陝西寶雞陳倉區。這一計策出自《史記》,與漢朝著名將領韓信有關。
秦朝末年,項羽、劉邦都是起義軍領袖,但彼此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秦朝滅亡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為了防範限製劉邦,就將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由於項羽當時實力比劉邦強大,劉邦無法與其正麵抗衡,於是在謀士張良的勸說下,忍下一時之氣,赴任漢王。
在前往巴蜀途中,地勢險要,沿途都是懸崖峭壁,隻有淩空的棧道供人通行。劉邦采用了張良的計策,一邊繼續向巴蜀進發,一邊燒毀棧道,給項羽造成一個假象:自己不會再向東與項羽爭奪天下。
劉邦就任漢王後,養精蓄銳,勵精圖治,訓練軍隊,選拔人才,任命韓信為大將。公元前206年,韓信向劉邦建議,向東出擊,進攻項羽。當時,劉邦的地盤以東,是項羽分封的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劉邦感到為難,因為此前按照張良的計策,棧道已經被燒毀,無法從原路東進。於是,韓信獻計,一麵假裝重修棧道,一麵繞道從陳倉東進,發動進攻。劉邦采納了韓信的計策。
當劉邦的軍隊重修棧道的消息傳到章邯三人耳朵裏時,這三人完全不當回事,認為重修棧道這麼大的工程,不可能短期完成,等劉邦把棧道修好,他們也可以以逸待勞,打敗劉邦的軍隊。沒想到,不久後,韓信率領大軍從陳倉繞道攻來,打了他們個措手不及。三人大敗,韓信一舉奪得了當時富庶的關中(在今陝西中部)地區,為劉邦最後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