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麻痹大意,出奇製勝,成為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戰役,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就製造出進攻多佛(英國港口)的假象,吸引德國法西斯主力,而趁德軍不備,出其不意登陸諾曼底,開辟歐洲戰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先決條件。

4“三十六計”裏說“擒賊擒王”,唐朝將軍張巡是怎樣在一大群士兵中準確找出敵方首領的?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前出塞》詩中寫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後人在編“三十六計”時,借用了這句詩“擒賊先擒王”,作為一計的名稱——“擒賊擒王”,意思是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戰例“張巡智射尹子奇”,就是“擒賊擒王”的典範。

公元755年,由於唐玄宗後期的昏庸腐化、政治黑暗,“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的叛軍很快攻占唐朝首都長安,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避難。叛軍為了占領全國,南下進攻,在睢陽(今河南商丘)被守城將領張巡、許遠率軍阻擋了整整9個月,史稱“睢陽保衛戰”。

當時,叛軍大將尹子奇率十萬大軍圍困睢陽。張巡采用“疲兵之計”,每當叛軍入夜準備休息之時,就命令己方士兵擂鼓呐喊,做出將要進攻的假象。幾夜下來,叛軍疲憊不堪,最終沒了精神,呼呼大睡。這時,張巡真正發動進攻,派部將率軍衝出城來,殺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叛軍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張巡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然而,由於張巡不認識尹子奇,一時無法在亂軍中找到他。張巡心生一計,命令士兵用稻草稈削尖作箭,射向敵人。叛軍中箭後,發現並未受傷,一看射中自己的竟然是稻草稈,以為張巡軍中已經沒有了箭,隻能用稻草稈充數,大喜過望,爭先恐後地向首領尹子奇報告。這樣,張巡一眼就認出了人群中的尹子奇,馬上命令神箭手南霽雲放箭。南霽雲開弓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捂著眼睛倉皇逃竄,叛軍軍心大亂,跟著奔逃,一敗塗地。

“擒賊擒王”在軍事戰略上有重要意義,因為首領或核心人物是組織發揮力量的樞紐和關鍵,所以,要消滅和瓦解一個組織,就要重點攻擊它的首領和核心人物。明朝皇帝明英宗禦駕親征,卻被瓦剌軍隊俘虜,以致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首領希特勒自殺,德軍便向盟軍徹底投降,這些都是“擒賊擒王”的例子。

人們用“金蟬脫殼”形容巧妙脫身,你知道古代軍事史上也有“金蟬脫殼”的例子嗎?5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時的殼。由於殼的外觀和蟬本身幾乎一樣,於是蟬的天敵如鳥類等,往往被迷惑,放過蟬而去啄食殼。因此,“金蟬脫殼”被用來形容像蟬脫殼一樣造成迷惑,巧妙脫身。“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就叫“金蟬脫殼”,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東漢末年,皇帝失勢,大臣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殘暴專橫,引起朝野上下不滿。部分大臣聯合起來,組成同盟軍進攻董卓。其中,將軍孫堅勇猛善戰,充當同盟軍先鋒。在一次戰役中,孫堅中了董卓手下大將李肅的計,陷入重圍,幾乎要被生擒活捉。這時,孫堅部下祖茂便建議孫堅把頭巾脫下來,戴在自己頭上,以掩護孫堅突圍。祖茂戴著孫堅的頭巾逃跑,果然被敵軍誤認作孫堅,紛紛追逐,於是孫堅趁機逃脫。

東晉初年,大將王敦實力強大,甚至淩駕於皇帝之上,對皇帝構成很大威脅。晉明帝司馬紹決心消滅王敦,維護皇帝的權威。為了探清王敦的虛實,他化裝成一個普通商人,親自潛入王敦軍營,刺探軍情。然而,王敦的部下有所察覺,發現司馬紹不是一般人,想要抓住他。司馬紹騎馬逃走,無奈王敦部下緊追不舍。危急中,司馬紹看見路邊有位賣菜的老婆婆,便把自己的馬鞭遞給老婆婆,說:“如果後麵的人追上來,請你把馬鞭給他們看。”又繼續逃跑。王敦部下追到老婆婆那兒,老婆婆便將馬鞭給他們看。這馬鞭是由很多寶石鑲嵌而成的七寶禦鞭,非常名貴,王敦部下反複把玩,愛不釋手,時間一長,晉明帝已經跑遠,再也追不上了。後來,晉明帝召集軍隊,打敗了王敦。

“金蟬脫殼”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非常多,但人們多用其貶義,形容壞人利用某種手段進行欺騙。例如,某些金融公司吸引人們投資,待騙取錢財後悄悄關門,一走了之,讓投資人群大受損失,這種行為,常常被形容為“金蟬脫殼”。

6古代打仗真的要“布陣”嗎?

“陣”,在古代和“陳”字是同一個字,意思是軍隊在戰場上擺出的隊列。原始時期,不同種族、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往往是一擁而上,亂打一氣,沒有什麼隊列可言。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發現:規範整齊的隊列,對取得勝利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戰爭中的“陣法”便應運而生。

中國是“陣”的誕生地之一。傳說中國最早的陣法始於黃帝。據曆史學家研究,商朝後期,商王編製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應該是陣法的起源。

陣法是古代訓練軍隊和作戰的重要方法。通過隊列,統帥教給士兵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同時,在作戰中,某些特殊的隊列形式能夠迷惑敵人,合理安排己方力量,在戰爭中取得優勢。因此,“布陣”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常見的戰鬥形式。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陣法莫過於“八卦陣”,傳說最早由孫臏發明,後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發揚光大。這個陣法的特點是將士兵按照“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個方向排列,分別由四支主力部隊和四支機動部隊組成,變化靈活。據說諸葛亮曾在白帝城(位於今重慶奉節)附近擺過這種陣法,作為日常操練士兵的陣地,被稱為“八陣圖”。唐代大詩人杜甫還寫有《八陣圖》一詩來紀念。

古代有名的陣法還有南宋名將嶽飛的“撒星陣”和明朝名將戚繼光的“鴛鴦陣”。

“撒星陣”是嶽飛為破金兵“拐子馬”而創出的陣法。“拐子馬”是當時宋軍對金兵用於戰場衝鋒的左右翼騎兵的稱呼。由於騎兵居高臨下,速度快捷,對步兵殺傷力很強,作戰時非常有優勢。於是嶽飛布下“撒星陣”,將士兵排列成星形,當敵人騎兵衝來時,己方士兵散而不聚,讓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的士兵再聚攏來,用刀專砍敵人馬腿,這樣就擊破了敵人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