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為什麼“靖康之恥”中北宋皇帝寧可迷信“天兵天將”,也不信任會打仗的將軍?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國政權。公元1125年,金國滅亡遼國。北宋的主要威脅就從遼國變成了金國。在金國滅亡遼國的過程中,宋朝不顧與遼國“澶淵之盟”的和好關係,與金國訂立盟約,一起消滅遼國;而在戰爭中,宋朝軍隊反倒多次被遼國軍隊打敗,暴露出戰鬥力極其低下的本質。金國對此非常鄙視,滅亡遼國之後,金國立即將宋朝看作敵國,準備滅亡宋朝。

這時,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昏庸無能,任用奸臣,統治腐朽黑暗,各地經常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125年,金軍大舉南下,聲勢浩大,包圍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膽小懦弱,不敢承擔責任,就把皇位讓給兒子宋欽宗趙桓,自己躲在深宮中。

宋欽宗任命著名抗金大臣李綱為主帥。李綱迅速組織軍隊和老百姓,奮勇抗敵,打退了金軍。金軍見一時半會無法攻破汴京,提出議和,暫時撤兵。然而,金軍撤退不久,同樣昏庸無能的宋欽宗,聽信了投降派的蠱惑,把剛立下大功的李綱趕出了汴京,讓他去當地方官。

公元1126年,金軍再次卷土重來,把汴京重重包圍,猛烈攻城。這時,李綱身在外地,朝中已沒有得力的大臣主持大局。朝野上下一片慌亂。躲在深宮裏的宋徽宗也驚慌失措,與宋欽宗一起商議。

這時,有個叫郭京的人,說自己能夠請來天兵天將戰勝金軍,還說隻要選定黃道吉日,天兵天將就可以消滅金國。宋徽宗、宋欽宗本來平時就迷信道教,這時病急亂投醫,父子倆竟然相信了郭京的鬼話,立即授予郭京官職,讓他請天兵天將來助戰。郭京打開城門,假裝做法,自然沒請來天兵天將,趕忙逃之夭夭。然而,城門來不及關閉,金國大軍趁機衝殺進來,汴京失守。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成了金軍俘虜,北宋滅亡。這是宋朝曆史上的巨大恥辱,人們把這一事件稱為“靖康之恥”(“靖康”是宋欽宗的年號)。

“靖康之恥”之所以會發生,最大原因就在於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的昏庸無能。首先,父子倆信任奸臣,政治黑暗,老百姓生活痛苦,為北宋滅亡埋下禍根;其次,父子倆膽小懦弱,不敢組織軍隊抗擊金國,而是一味投降求和,喪失了很多作戰時機;第三,在最關鍵的時刻,父子倆竟然糊塗愚昧到相信天兵天將會來幫忙,讓一個騙子出城迎戰,直接導致了汴京淪陷。可以說,這兩個皇帝被俘,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然而,汴京的老百姓卻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戰爭災難。

82嶽飛為什麼把敵方的間諜認作自己人,是因為眼花了嗎?

北宋滅亡後,宋朝皇室成員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自南宋誕生開始,就受到來自北方的金國威脅。當時,南宋朝廷分為兩派,一派是主戰派,一派是投降派。著名抗金將領、軍事家嶽飛是堅定的主戰派,率軍與金軍進行了數百次戰鬥,其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被稱為“嶽家軍”,連金國人都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公元1128年,金國滅亡北宋不久,為了鞏固統治,在北宋淪陷區建立了一個“大齊國”(曆史上稱作“偽齊”),扶植北宋降臣劉豫做了傀儡皇帝。偽齊成為金國的下屬,經常和金國合夥出兵侵略南宋。嶽飛對偽齊的行為非常憤怒,決心要除掉劉豫這個叛國奸賊。

公元1137年的一天,嶽飛的部下抓住了一名金國的間諜。嶽飛想了個反間計,親自審問這名間諜。

一見麵,嶽飛裝作認錯了人,對間諜說:“你不是張斌嗎?”那名間諜一愣,為了保命,沒有開口,低頭假裝默認。嶽飛見間諜中計,進一步說:“前些日子,我派你給劉豫送信,要他設法把兀術引誘出來。沒想到你半路失蹤了。我已經又派了人去聯係,劉豫已經答應,到冬天把兀術引出來,和我共同夾擊他。你現在既然回來,就再替我送封信給劉豫。”

嶽飛說的這番話,其實全是編的,根本沒有這回事,目的就是為了引間諜落入圈套。那名間諜果然信以為真,以為自己既保住了命,又無意中得到了軍事機密,連連答應送信。嶽飛馬上寫了一封信,內容是宋朝軍隊和偽齊軍隊暗中聯合,攻打金國的計劃,把信交給了間諜。

間諜回到金國,把信交給金國皇帝,詳細講述了自己在嶽飛那裏的見聞。金國皇帝早就對劉豫不滿,這下更是十分生氣,認為劉豫吃裏扒外,立即命令兀術帶兵前往偽齊,抓住劉豫,廢掉了他的皇位,把偽齊重新收編為金國的土地。

就這樣,嶽飛用一出“反間計”成功地除掉了劉豫這個投降外敵、背叛祖國的罪人。

83金朝皇帝完顏亮發動戰爭,號稱要一舉消滅南宋,南宋軍隊是怎樣扭轉不利局勢,最終取勝的?

公元1150年,金國發生內亂。皇室貴族完顏亮殺掉了皇帝金熙宗,自己登基做皇帝,曆史上稱為“海陵王”。完顏亮上台後,生活奢侈腐朽,統治黑暗殘暴,危機四伏,但他本人野心很大,一心要滅掉南宋,統一中國。

公元1161年,完顏亮發動60萬大軍,自己親自掛帥,浩浩蕩蕩朝南宋殺來,渡過淮河,逼近長江。仗還沒有打完,金國不滿完顏亮的大臣聯合起來,發動政變,扶植另一名皇室貴族完顏雍登基做了皇帝,宣布不再聽完顏亮的命令。完顏亮已無退路,橫下心來,一心進攻,指揮部隊打到采石(今安徽馬鞍山)附近,準備一舉滅亡南宋,再想辦法打回金國。

皇帝宋高宗眼見金軍大舉進攻,驚慌失措,都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這時,大臣虞允文奉命到采石視察軍隊,看到形勢危急,便毅然肩負起指揮宋朝軍隊的重任。

虞允文雖然是文官,但身材魁梧,性格剛毅,還懂得武藝。他曾經出使金國,金國人看他文質彬彬,以為他手無縛雞之力,想趁機侮辱,便提出與虞允文比賽射箭。結果虞允文接過弓箭,一箭就射中靶心,把金國人看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敢小瞧他。

虞允文到達采石前線,發現宋軍隻有不到2萬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士氣十分低落。虞允文便親自向全軍將士發表演講,鼓舞士氣,說:“現在敵人虎視眈眈,如果我軍不奮力作戰,敵人殺過來,我軍又朝哪裏逃呢?何況我們現在控製著長江天險,合理利用地理優勢,尋找時機,完全可以打敗敵人!”經過虞允文的努力,南宋軍隊士氣大為提高。

第二天,宋、金在長江上發生激戰。宋朝軍隊的戰船大而靈活,而金國軍隊的戰船麵積小,宋軍乘勢進攻,金兵大敗。虞允文又派部隊趁機進攻金軍渡口,等金軍戰船出港,宋軍用弓弩一陣猛射,又用火炮轟擊,打得金軍落花流水。曆史上把這場戰役稱為“采石大捷”。

完顏亮遭遇大敗,隻好換個方向進攻。在瓜洲(在今江蘇揚州),他急於求成,竟命令全軍必須3天內渡過長江,否則就地處死。在完顏亮極其殘暴苛刻的要求下,金軍將士忍無可忍,發動叛亂,殺死了完顏亮,撤兵回國。

84宋朝和遼國、金國經常打仗,那它們之間有正常的外交往來嗎?

外交是國與國之間不可缺少的政治往來,即使互為敵國,和平時期也會保持正常的外交關係。古代曆史上,北宋與遼國、南宋與金國之間,雖然時常發生戰爭,但是雙方之間的外交,卻始終是正常進行的。

北宋和遼國自從締結“澶淵之盟”後,就基本處於和平友好狀態,兩國外交頻繁,使節往來不絕。許多著名大臣都曾擔任使者,出使遼國,其中包括大文學家歐陽修、《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蘇東坡的弟弟蘇轍等。

公元1055年,歐陽修出使遼國,祝賀遼國新皇帝登基。由於歐陽修是當時著名大文豪,在遼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遼國皇帝派出有學問的大臣接待他。當時遼國盛產水果加工成的蜜餞,也被用作款待北宋使者的物品。據說,有一種名叫“歐李”的水果,就與歐陽修出使遼國有關。歐陽修還寫有《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長韻》一首長詩紀念自己的出使經曆。公元1075年,沈括出使遼國,代表北宋與遼國協商汴京劃界問題。由於沈括熟知地理,準備充分,在談判中不卑不亢,維護了北宋的正當利益。回國途中,沈括把自己所經過路線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都認真記錄,寫成了一本書,成為後來研究遼國曆史的寶貴資料。公元1089年,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據他自己在詩文中的記載,他在遼國發現哥哥蘇東坡非常受歡迎,遼國人不僅印刷蘇東坡的文集《眉山集》,而且驛館的牆壁上到處都題有蘇東坡的詩句,一些遼國人得知他是蘇東坡的弟弟,紛紛來找他打聽其兄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