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親自率領後金幾名皇族大將,進攻北京德勝門。後金軍隊與明朝軍隊相互用大炮轟擊,繼而展開肉搏戰,雙方死傷慘重,但明軍抵擋住了後金軍的進攻,城門沒有被攻破。同時,後金大將莽古爾泰率軍進攻北京廣渠門。廣渠門由袁崇煥親自把守。雙方激戰,袁崇煥親自上陣,身先士卒,身中數箭,仍然拚命殺敵。他的精神大大鼓舞了明軍將士,明軍士氣倍增,將後金軍擊敗,追趕到運河邊。後金軍急於渡河逃命,無數人淹死在河裏。後金軍被迫撤退,在北京遠郊駐紮。袁崇煥又派出500名火炮手,悄悄前往後金軍大營,離大營一裏地左右,四麵攻打。後金軍不知敵人來自何方,一片混亂。皇太極不得不把主力部隊撤回自己的根據地遼東。至此,袁崇煥組織的“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然而,“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不久,崇禎皇帝朱由檢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認為袁崇煥暗中與敵人私通,出賣明朝利益,把袁崇煥抓了起來。公元1630年,年僅47歲的袁崇煥被殺害。當時,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以為袁崇煥真的是叛徒,是他勾結了後金軍隊來進攻北京,對他恨之入骨,甚至在刑場上出錢買他的肉來吃。
袁崇煥的冤屈,直到明朝滅亡後才得到平反。今天的北京還建有“袁崇煥紀念館”,據說是當年他的仆人冒著生命危險,收拾了他的屍骨安葬,世代守墓,後人把這裏改建為紀念館,供大家瞻仰,以緬懷這位曾經保衛北京城的英雄。
96為什麼明清時人們要把大炮叫作“紅夷大炮”?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由於明朝當時把歐洲的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稱為“紅夷”,因此把這種炮叫作“紅夷大炮”。明朝官員為了顯示這些大炮貴重威武,又喜歡把大炮蓋上紅布,民間也把“紅夷大炮”諧音為“紅衣大炮”。還有一種說法,清朝人因為討厭“夷”(古代“夷”字是漢族對外族的蔑稱)字,便把“紅夷大炮”改為“紅衣大炮”。
紅夷大炮是一種重型火炮,一般長3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炮身的重心兩側有圓柱形的炮耳,可以調節發射角度,能夠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炮身上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原理計算彈道,具有很高的發射精準度;射程遠,可以輕易達到七八裏外。紅夷大炮比起當時明朝軍隊裝備的火銃等火藥武器,要厲害得多,因此傳入中國後,迅速被用來裝備軍隊。
公元1626年,明朝軍隊與後金軍隊在寧遠發生大戰。明朝軍隊配備了多門紅夷大炮,向圍城的後金軍隊展開攻擊。炮火過處,後金軍隊傷亡巨大。據史書記載,後金軍隊一麵搶走城下屍體,運到城外磚窯焚化;一麵前仆後繼,繼續攻城,卻始終被炮火阻擋。後金首領努爾哈赤親自督戰,據說還被炮火打傷,隻好率軍撤退,之後不久,因為心情不舒暢,鬱悶成病而去世。寧遠大戰的勝利,是紅夷大炮威力的一大例證。
公元1636年,繼承努爾哈赤的後金首領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女真族為“滿族”,正式建立清朝。皇太極派人學習掌握紅夷大炮的製造方法,也用來裝備軍隊。公元1639至1642年,明軍與清軍在鬆錦(今遼寧錦州)一帶發生激戰。清軍使用紅夷大炮作戰,戰鬥力大增。最終,鬆錦大戰以清軍獲勝告終。明朝遼東一帶的軍隊主力被徹底打垮,再也沒有能力抵抗清軍。
然而,清朝建立後,清廷過於迷信紅夷大炮的威力,隻是一味加大重量增加射程,卻不改進武器。鴉片戰爭中,紅夷大炮笨重粗糙,完全不能抵擋英國侵略者的先進武器,逐漸落後於世界武器發展潮流,退出了曆史舞台。
97“雅克薩之戰”中,清朝軍隊是怎樣把不可一世的沙俄侵略者打得隻剩下60人的?
公元16世紀初,俄國逐漸擴張,開始對外侵略。公元1643年,俄國侵略者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黑龍江流域。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明朝與後金交戰時期,無暇顧及俄國的侵略行徑,俄國侵略者愈發囂張,在當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被當地人民稱為“吃人的惡魔”。
清朝建立後,俄國利用清朝消滅南明政權、統一全國和平定三藩之亂的時機,侵占了當時的中國領土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今黑龍江漠河)等地,並在那裏修築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遊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
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後,開始對付俄國的侵略。他多次派遣使者進行交涉警告,但俄國侵略者始終不予理睬。康熙皇帝認識到,隻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俄國侵略者。公元1683年,康熙皇帝調集軍隊,包圍了俄國侵略者的據點雅克薩,要求俄國侵略者撤離,但侵略者頑抗到底。於是,清朝軍隊大舉進攻,俄國侵略者死傷慘重,終於宣布投降撤走。
然而,俄國侵略者賊心不死,於公元1685年再次侵占了雅克薩。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極大憤怒。公元1686年,康熙皇帝再次下令進攻雅克薩。清軍進抵雅克薩城下,將俄國侵略者包圍,切斷外援。當時正值寒冬,俄國侵略者大量凍死病死,800多人最後隻剩下了60多人。消息傳回俄國,沙皇終於認識到清朝政府收回領土、反擊侵略的決心,派出使者,請求撤去對雅克薩的包圍,讓剩餘的俄國人回國,並願意與清朝議定邊界,不再發動侵略。清朝對俄國侵略者的“雅克薩之戰”取得了勝利。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俄國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它的勝利,有力地遏止了俄國侵略黑龍江流域的計劃,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於外國侵略、奮起反抗的英勇精神。
雅克薩之戰後,公元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楚地劃分了中俄兩國邊界,俄國保證拆毀雅克薩城堡,把軍隊撤離中國領土。條約內容以滿、漢、蒙、俄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界碑,矗立在中俄邊境。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從《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前,俄國再也沒有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侵略。清朝則在黑龍江地區設立行政區,發展水陸交通運輸,進一步加強了邊境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98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是為了指揮作戰方便嗎?
我們看有關清朝的影視劇時,經常能聽到一個詞——“軍機處”。從字麵意思來看,“軍機處”就是處理軍事機密的地方,而在曆史上,“軍機處”的誕生也的確和軍事有關,不過,它後來慢慢地變成了擁有更大權力的政府部門。
公元1726年,青海地區的蒙古準噶爾部發生叛亂。清朝雍正皇帝為了不讓軍事機密泄露,秘密命令幾名大臣在紫禁城內的一處小房子進行軍事籌備。公元1729年,清朝正式出兵平叛。這時,軍事行動雖然已經不再是秘密,但軍情緊急,也需要有一個專門機構進行部署安排。於是,雍正皇帝在紫禁城的隆宗門內正式設立“軍需房”,以處理緊急軍務。公元1732年,“軍機處”的名字得到正式確認,並成為擁有獨立辦事權力的政府部門之一,專門負責指揮西北一帶的戰事。
由於指揮軍事的關係,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非常高。因為按照正常的政府辦事流程,皇帝的命令需要經過層層機構傳達,手續多,效率自然就低。而軍機處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一旦做出決定,軍機處就要把命令通過驛站迅速直接地傳達到具體部門或個人,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正是因為軍機處一開始是為了指揮軍事行動而誕生的臨時性機構,人員精簡,辦事效率高,非常適合皇帝加強自身權力的需要,所以,戰事結束後,雍正皇帝沒有解散這個臨時機構,而是不斷加強,軍機處的權力逐漸超越了其他政府部門,成為清朝的政治核心。
後來,軍機處負責全國軍政事務,包括文武官員的任用、軍事政策的製定、皇帝詔書的草擬等。軍機處的基本辦事人員為“軍機章京”,而擁有事務處理權的“軍機大臣”則都是由其他部門被皇帝信任的大臣兼職。因此,軍機處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真正的決策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中。軍機處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
99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三跪九叩”,可為什麼英國使臣馬戛爾尼隻向乾隆皇帝單膝下跪?
在古代中國,為了體現皇帝的神聖尊嚴,一般人見到皇帝,必須行“三跪九叩”(雙膝跪地下三次,磕九個頭,是最莊重的禮節)的大禮。然而,當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軌時,這種禮節製度在外交上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在清朝曆史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訪中國,經過協商,最終隻向皇帝單膝下跪。
18世紀中期到晚期,英國在經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亟須開拓更廣闊的貿易市場。英國非常想叩開中國大門,占領巨大的中國市場。公元1792年,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到中國祝賀乾隆皇帝的83歲大壽,想通過祝壽的機會,與清朝政府建立貿易協定。
公元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盛大接待。然而,之後卻發生了一件令雙方不愉快的爭執:清朝官員通知馬戛爾尼,按照中國禮儀,英國使臣在正式向乾隆皇帝祝壽時,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馬戛爾尼認為自己作為英國使臣,不是中國皇帝的臣民,不應該自降身份,而應該參照英國人見英國國王的禮儀,單膝下跪就可以了。
雙方為這一禮儀問題僵持了好幾個月。乾隆皇帝知道後,非常生氣,覺得中國作為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中心,英國使臣竟敢如此不尊重自己,不值得優待。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使團麵臨著被驅逐的危險,於是也做出了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在祝壽前的歡迎宴會上,英國使團可以向乾隆皇帝單膝下跪;而在正式的祝壽典禮上,英國使團必須和其他國家的使者一樣,向乾隆皇帝“三跪九叩”。不過,在正式祝壽典禮上,英國使團到底有沒有“三跪九叩”,這個問題至今還存在爭議。也有記載說,英國使團最終向乾隆皇帝行了深鞠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