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明武宗明明是皇帝,為什麼要自封“大將軍”?他打過仗嗎?
明武宗朱厚照是曆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明明是皇帝,卻不喜歡皇帝身份,偏偏要自封為“大將軍”;他貪玩胡鬧,寵信宦官和奸臣,政治上烏煙瘴氣,但軍事上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就。
明武宗雖然生在帝王之家,從小卻不好好念書,喜歡舞槍弄棒,對武術、軍事有特別的愛好。登基之後,明武宗寵信幾名心術不正的將軍,這些人經常向他吹噓戰爭如何激烈,戰場如何刺激,使他對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祖先的軍事功業非常向往,也想上戰場展露自己的軍事才能。他嫌皇帝身份行動不自由不方便,同時可能也吸取了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親自上戰場失敗的教訓,於是,他別出心裁地給自己改名“朱壽”,又封“朱壽”為“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以朱壽的名義完成自己的軍事理想。
公元1518年,北方蒙古勢力的韃靼部落進犯明朝邊疆。明武宗來到前線宣府(今河北張家口),親自指揮戰鬥。在這次戰役中,明武宗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調兵遣將,命令附近明軍火速支援,同時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不斷增加兵力,牽製敵軍。最後,明軍和韃靼軍在應州(今山西應縣)發生激戰。明武宗非常英勇,親自上陣,在戰場上來回為己方將士打氣,還多次衝到前線和敵軍直接交戰。在皇帝的鼓舞下,明軍將士士氣振奮,打敗韃靼軍隊。曆史上把這次戰役稱為“應州之戰”。此後,韃靼很長時間不敢再進犯明朝。在這場戰鬥中,明武宗親自布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
喜歡軍事的明武宗,一生之中,就隻有“應州之戰”這一次實戰經曆。作為皇帝,他沒有更多的機會在戰場上廝殺。因此,重演戰爭場麵,也成為他的滿足自己軍事理想的辦法之一。公元1519年,皇室成員寧王朱宸濠在南昌(今江西南昌)發動叛亂。大臣王守仁調兵遣將,隻用了43天時間就平定了叛亂,將朱宸濠俘虜,送往北京。明武宗對叛亂如此迅速被平定感到非常不過癮,於是在北京皇宮廣場前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獻俘儀式中,他穿上盔甲,讓手下把朱宸濠放出來,由他親手再將朱宸濠抓住一次,滿足了自己上戰場的虛榮心。
雖然明武宗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由於他荒淫無道,曆史上對他的評價並不高。皇帝的首要工作是治理好國家,軍事成就隻是治國的一個方麵。明武宗在治理國家上是失職的,所以,即使他曾經在戰場上取得過勝利,也隻能算是一個沒有擺正自己位置的皇帝。
92倭寇為什麼會在明朝中期禍害中國,戚繼光等將軍是怎樣打敗他們的?
倭寇,是明朝中期侵擾中國沿海一代的日本海盜。倭,是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寇,就是強盜。倭寇燒殺搶掠,給當時沿海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災難。明朝的一些愛國將領為了保家衛國,在前線與倭寇作戰,最終將倭寇趕出中國,在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是倭寇危害最嚴重的時期。當時,日本國內正是“戰國時代”,大小諸侯為了爭奪土地發生激烈的戰爭。戰爭造成很多日本人破產失業,最後淪為海盜,而諸侯也覬覦中國的富饒,糾集這些海盜侵擾明朝東南沿海。同時,明朝本土的一些大海盜如汪直等,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與日本人勾結。因此,倭寇的危害愈演愈烈,大批倭寇在明朝海盜的勾結下,入侵中國,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大肆燒殺擄劫,殺害老百姓達數十萬人,嚴重威脅沿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有誌之士紛紛奮起抗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了。
戚繼光和俞大猷都出身軍事世家,從小學習武藝兵法,長大後參軍,作戰勇敢,富有謀略,很快當上了將軍,戰功卓著。明朝政府專門把兩人調到東南沿海前線,負責消滅倭寇。
戚繼光把沿海老百姓組織起來,教授武藝,組成民兵;同時從中挑選勇士嚴格訓練,組成一支精銳部隊,人稱“戚家軍”。公元1561年,一萬多名倭寇大舉侵略台州(今浙江台州)。戚繼光迅速部署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將其殲滅,殺死倭寇4000多人。在前後一個月裏,明朝軍隊在戚繼光指揮下,與倭寇打了九場大戰都取得了勝利,史稱“台州大捷”。“戚家軍”也因此名揚天下。
公元1562年,在浙江被戚繼光大敗的倭寇又糾集了一萬多人,殺向興化(今福建莆田),對當地老百姓大肆屠殺。這時,俞大猷駐軍福建,認真分析敵情,將倭寇包圍,在陣地周圍深挖壕溝,等待時機。公元1563年,俞大猷與戚繼光會師,發動排山倒海般的攻擊,打得倭寇抱頭鼠竄,紛紛落進壕溝喪命。這一戰被稱為“興化大捷”,殲滅2000多名倭寇。
由於明朝軍民的英勇作戰,同時隨著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上台,為了日本政府利益,下令禁止日本人從事海盜行為,倭寇的禍害終於漸漸平息。
93戚繼光曾用大竹竿殺倭寇,是因為沒錢造武器嗎?
在戚繼光指揮的抗倭戰鬥中,有一種特別的武器——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生長的毛竹,把頂端削尖,保留四周尖銳的枝丫。戚繼光讓士兵用狼筅殺敵,並不是由於缺少經費,而是他細心觀察,針對倭寇特點,發明了這種“特殊武器”。
戚繼光到達抗倭前線後,發現倭寇作戰時非常有組織有紀律,而明朝軍隊一盤散沙,不懂得合作,因此在抗倭戰鬥中,明朝軍隊起初經常打敗仗。為了組建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戚繼光從浙江沿海一帶的礦工中招募了很多為人老實、力氣大、個性勇悍的人當兵,同時,又精心設計了一種陣法“鴛鴦陣”,用來訓練軍隊,對付倭寇。
“鴛鴦陣”以12人為一隊。最前麵的人是隊長;其次是2名手持盾牌的士兵,負責防禦;接下來就是2名手持狼筅的士兵,負責衝鋒;再後麵是4名手持長槍的士兵,負責配合盾牌手和狼筅手作戰;最後是2名手持鏜鈀(古代兵器,形狀像叉子)的士兵,負責警戒和支援。還有1名負責炊事的火兵,一般不上陣。因為當時倭寇的主要武器是長槍和刀,擅長近距離作戰,而狼筅竹節枝丫層層岔開,能擋住長槍刺入,也不容易被刀砍斷,使用時也不需要很高超的武藝,隻要力氣大就行,因此在交戰時,能夠掩護隊友,把倭寇掃倒,讓其無法發揮近距離作戰的特長。鴛鴦陣講究分工明確,整體配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機動靈活。明朝軍隊通過演練鴛鴦陣,得到了隊列訓練,明確了合作意識,提高了整體戰鬥力。
戚繼光除了是一名勇敢無畏的將領,也是一位軍事家。他不僅發明了陣法、新兵器,還把自己畢生的軍事思想寫成了一本軍事著作——《紀效新書》,讓後人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學習借鑒。“鴛鴦陣”和“狼筅”的用途,就是記載在《紀效新書》裏的。
94我們都知道“抗美援朝”,明朝曆史上的“抗日援朝”是怎麼回事?
公元1588年,日本大將豐臣秀吉統一了全國,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天皇隻是傀儡)。這時,日本國力強盛,國內大小諸侯、武士都想獲得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野心勃勃,積極備戰,想進攻中國。他調動了30萬大軍,於1592年進攻朝鮮,準備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
中國當時正處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朝鮮是明朝的附屬國,遭到日本侵略後,無法抵擋,隻得向明朝求救。明朝君臣經過討論,認為日本的野心不隻是朝鮮,如果不及時打敗日本,必將對中國造成威脅,便任命大將李如鬆等人率領數萬人奔赴遼東前線,支援朝鮮。
明朝大軍到達朝鮮後,在平壤(今朝鮮平壤)城下與日軍發生激戰。明軍用數百門大炮轟擊日軍,日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倉皇逃竄。明軍順利收複平壤。同時,朝鮮大將李舜臣率領朝鮮水軍與日軍作戰,取得“閑山島(今韓國巨濟島)大捷”。日軍見無法迅速取勝,便使出緩兵之計,於1593年和明朝暫時議和。
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使用反間計,讓朝鮮國王把李舜臣免職,削弱了朝鮮的戰鬥力,隨後,日軍再次大舉入侵。明朝再次派大軍入朝對日作戰。戰爭初期,由於明朝和朝鮮軍力不如日軍,一度節節敗退。然而,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士氣動搖,戰爭形勢開始逆轉。豐臣秀吉死後3個月,明朝大將鄧子龍和朝鮮大將李舜臣(這時已經官複原職)率領兩國聯軍,在露梁海域(今朝鮮東南外海)與日軍發生海戰。當時,朝鮮軍隊配有李舜臣發明的獨特戰船“龜船”,外形如龜,覆蓋甲板,板上有小孔,到處插滿尖刀,這種戰船機動靈活,攻防皆備,在海戰中非常有優勢。明朝和朝鮮方麵800艘戰船對戰日本500艘戰船,炮火齊發,兩麵夾擊,很快將日軍擊潰。雖然在激戰中,鄧子龍和李舜臣都不幸犧牲,但明朝和朝鮮方麵最終獲得了露梁海戰的勝利。露梁海戰後不久,日軍便徹底從朝鮮撤退。中國曆史上將這長達數年的戰爭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或“朝鮮壬辰(1592年為壬辰年)衛國戰爭”。
明朝曆史上的“抗日援朝”,對東亞乃至世界曆史都有深遠的影響。它粉碎了日本當時企圖統治東亞的野心,把日本侵華戰爭推遲了300多年,但戰爭也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軍事消耗,給當時的財政造成巨大負擔,成為明朝國力衰落的轉折點。
95明朝大將袁崇煥是怎樣保衛北京的?
明朝後期,東北方的女真族開始興起,逐漸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脫離明朝的統治,成為明朝的敵國。當時,為了對付女真族的威脅,明朝在東北一帶部署了大量軍隊,與後金政權經常發生交戰。明軍大將袁崇煥,則是後金政權的勁敵。
袁崇煥出生在廣東,從小胸懷大誌,刻苦讀書,長大後考上進士,做了官。由於他表現突出,很快被上級提拔,被派到前線擔任將軍,抵抗後金。袁崇煥到達遼東前線後,采取正確的軍事策略,修築了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使之成為與後金交戰的重要軍事要塞。作戰中,袁崇煥英勇無畏,善於指揮,多次取得勝利,遏製了後金對明朝的攻勢。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極登基。皇太極深知袁崇煥是最大的敵手,於是改變了進攻策略,率軍避開袁崇煥駐守的遼東,從蒙古繞道,向明朝首都北京發起進攻,不到一個月時間,長驅直入,直逼北京城。袁崇煥得知消息,率領軍隊,日夜追擊,馬不停蹄,沿途對皇太極進行阻截,終於趕在後金軍到達北京城下的前一天到達北京,布下防禦。第二天,“北京保衛戰”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