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話題有許多方法:
(1)交談中出現危急狀態時
三國時,一次,曹操與劉備飲酒。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持箸,不覺落於地上。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劉備曰:“聖人迅雷風烈之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著之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劉備。劉備在驚慌落箸之後,機敏地利用天氣變化,把誰是英雄的話題岔開,轉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險為夷。
(2)交談中為達到一定目的
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稱曹操後代。一日,他去看戲,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扣的趙生把曹操的奸詐陰險表演得維妙維肖,曹知府見自己祖先被辱,不覺大怒,當即派差役傳趙生治罪。
差役欲帶趙生,趙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趙生即隨差役進府。
曹知府見趙生昂然而來,拍案喝道:“何等小民,見本府怎不下跪?”
趙生瞪眼答道:“大膽府官,既知曹丞相前來,怎不降階而迎?”
曹知府氣得臉色鐵青:“你,你,誰認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戲假扮的!”
趙生冷笑一聲說:“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為何當真,欲將我治罪呢?”
曹知府隻好放了趙生。
(3)利用好奇心理
求新好奇是人們普遍的心理要求。談話中,提出一個更新鮮有趣的話題,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對方的談興吸引過來,自然就岔開原來的話題。
如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片時。常這樣問:“媽媽,這張照片怎麼沒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麵回答,就把話題岔開:“你還沒長大呢,等長大了,也穿這樣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照片,好嗎?”孩子看到火車,也常常同:“媽媽,火車為什麼跑得那麼快?”這個問題一句半句講不清楚,你可以說:“是呀,火車跑得可快了!過幾天帶你去姥姥家,咱們就坐這麼快的火車。”孩子多半會高興地拍著小手,數說起去姥姥家的事。
(4)順水推舟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原來的話題,借助鄰近內容隱蔽地轉移對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換舊,來達到自然引渡話頭的目的。
比如,甲在交談中誇耀自己的孩子:“我兒子這次數學考試又得了滿分!哎,你女兒怎麼樣?”
乙的女兒數學較差,如果他不願意談這個話題,就可以說:“哦,滿分?你的兒子真聰明,語文一定考得不錯吧?”
聽到人家誇獎自己的兒子,甲喜不自勝,又開始介紹兒子的語文成績,一個交談中的“暗礁”就這樣被乙躲過了。
又比如,某人滔滔不絕地介紹起某次展銷會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興趣,那麼,可以抓住他說話的間隙,插上一句:“那次我也看了,不是還有各種名牌冰箱嗎?”這樣,就能把話題引到“冰箱”上去。
(5)另起爐灶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果斷撇開原話題,直截了當提出一個新話題。
通常,采取另起爐灶式,往往是由於麵對無積極意義,無談論必要的話題,以致不得不果斷摒棄。隻是在掘棄這類話題時,不要使人過於難堪。比如,你可以對隻顧口若懸河的人說:“這件事咱們有機會再談吧,我先告訴你一件事……。”也可以說:“我們不談這個,談談……好嗎?”既打斷了對方的話頭,又不失禮貌。
羅嗦並非全是壞事
說話羅嗦向來為人們所討厭,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特殊氣氛中,“羅嗦”幾句也無妨。
巧妙地運用羅嗦語言,不但能活躍談話氣氛,增強談話的趣味,而且還可以使你隨機應變,接受一些正常語言無法勝任的舌戰。
在一對新人的婚禮上,賓客們指著新娘問新郎:“這位是誰呀,也不介紹介紹?”新郎略思片刻,順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兒,也是我媽媽的大兒媳婦。”
兩句羅嗦話,說得賓客們哄堂大笑。按常理,像這樣的問話,可簡練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卻采用羅嗦語言繞了幾個圈子,一下子使婚禮的氣氛活躍起來。
當你處在極為窘迫的境地時,不妨羅嗦幾句,它可幫你擺脫困境。
有對青年夫婦,結婚幾年還沒有孩子,倆人都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們在路上碰到老同學,說話間,老同學的兒子突然發問:“姨,媽媽說要把你的兒子給我作幹弟弟,我什麼時候才能見幹弟弟呢?”
麵對小朋友的問話,妻子十分為難,答吧,怎麼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這時丈夫靈機一動,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後年……。”幾名羅嗦話,不但幫妻子解了圍,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