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神奇的機智應變語言(2)(2 / 3)

對那些明知故問,以別人取樂者,羅嗦是一種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經常搜集他人隱私。當他得知鄰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七歲時,便來到小李家,想取樂一番。

他問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懷好意,便沒好氣地答道:“年齡三十,籍貫山西,性別女,她比我大七歲,我比她小七歲,她的年齡減七是我的年齡,我的年齡加七是她的年齡……還有什麼需要知道的嗎?”羅嗦話像連珠炮一樣射出去,使對方沒有插話的機會,好事者最後隻好悻悻離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會那樣回答的。但麵對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羅嗦的回答,對方便會喋喋不休地發問,使自己難以下台。

有時,“羅嗦”也是一種比較親切的語言,有一些送別、歡聚等場合,適當的羅嗦,往往會使人感到溫暖、體貼,或感受到你對某種事物的重視。

巧用暗示代替直言

生活中,並不是每句話都必須直說的,有時候以暗示代直言,同樣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暗示是人際影響的一種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於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對方發出某種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覺地接受一定的意見、信念,或改變其行動。

暗示的方法有:

(1)以故事暗示

一次,某鄉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幹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麵作了一係列規定。決定由曾在鄉屬企業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誌認為這工作易得罪人,不願意幹。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辦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訓”。

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一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現了一個合適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鏡子左照右照,總感到自己兩粒“吠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導演見到他,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了,影片已經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正是自己最珍貴的。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2)以笑話暗示

一次,幾位老同誌反映機關晚上不安靜,樓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誌在樓上睡不好。這屬於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在會上講,就會使老同誌和青年人之間產生鴻溝。

黨委書記和小青年閑談時,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有個老頭晚上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鞋子“噔噔”兩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習慣輕輕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

笑話說完,小夥子們悟出了笑話是有所指的。

(3)岔題暗示

請看一段對話:

甲:老何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好大喜功。

乙:昨晚播了《紅樓夢》第一集,你看了嗎?

甲:沒有。你知道嗎,向市裏上報的材料,盡說好話,把老何捧上了天……。

乙:唉,你不看真可惜,看了就能知道跟電視劇相比到底哪個拍得好。

不難看出,乙一再岔題,是為了向甲作出暗示:他不願意背後隨便議論別人。如果甲尚知趣,說話至此,也該停止對老何的飛短流長了。

(4)詼諧暗示

這是以幽默的語言或隨意說笑的方式,向被暗示者傳遞信息。

南唐時,稅收繁重,民不聊生。時逢京師大旱,烈祖詢問群臣:“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城不下?”大臣申漸高決定利用這個機會進諫,便詼諧地答道:“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天性比較豁達,聽罷大笑,決定減輕稅收。借助一句笑話來暗示,竟然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交談中的模糊語言

顧維在擔任駐美公使時,有一次參加各國使節團的國際舞會,與他共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立刻得罪美國小姐;若說喜歡美國小姐,又有失作為公使的自尊。顧維鈞不慌不忙地回答:“不論是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人,我都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