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神奇的機智應變語言(2)(3 / 3)

這個回答,即得體又貼切,不卑不亢,令人拜服。

顧維鈞這裏使用的,就是模糊語言。即在答話中為了某種需要而采用一種概念不清晰甚至是很模糊的語言。

這個“模糊語言”是不是同“說話要清晰準確”的要求自相矛盾呢?其實不然。這裏講的模糊語言是交談中的一種策略,前提是交談者並不是表述不清,而是為了某種需要和不便,人為地製造模糊。

在交際中使用模糊語言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話不必說得太死、太具體,就可以達到目的。如說得太死、太具體,反而容易被動。

例如,一對戀人上街時,男的突然想起忘了一件東西,說:“請等我一會兒,我去去就來。”這個“一會兒”,到底有多長?“是五分鍾”、“十分鍾”還是“十五分鍾”,沒有確定的意義,但對方會很準確地理解為不太長的“一段”時間,會耐心等待。

這種說法,就比使用確定的語言表述更好。如說:“請等我五分鍾。”結果因為某種原因,耽擱了十分鍾,而對方是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就可能造成不愉快。

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使用模糊語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靈活性。

二是從交際策略的需要出發,有意識地使用模糊語言,能力避被動,爭取主動。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無法確定具體時間,就可以說:“大約在中秋節前後,我一定去一趟。”這樣很靈活,可以在中秋節前,也可以在後。

在外交上這種情況就更多一些。如國際交往中,一方領導人當麵向另一方領導人發出訪問邀請。如果這一邀請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對於是否應邀尚無把握,而出於禮貌又不便當場拒絕,則通常是說:“我高興地接受您的邀請,將在方便的時侯訪問貴國。”這樣,如果日後無意往訪,可用各種“不方便”為托詞。

再如,對突發事件,在尚未弄清來龍去脈,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應時,也需要這種伸縮性很大的模糊語言。也有人稱之為“外交字眼”。如:“我們注意到了××事態的發展。”“我們注意到了貴國領導人的講話。”“注意到了”隻表示“知道了”,但並未點明自己的觀點,使自己擁有主動權。

對本來已經清楚的事實或想法,出於某種策略的考慮,故意使用含義寬泛的模糊語言,可以使你的話具有某種彈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單位領導為了糾正某種不良傾向,又不致於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語言:“最近一個時期,我們單位的紀律狀況總的看是好的,絕大多數同誌比較自覺,但也有極個別同誌表現較差……。”這裏,使用了一係列的模糊語言:“最近”、“絕大多數”、“極個別”等。

這是一種批評的藝術。它從保護有缺點的同誌的自尊心出發,既照顧了麵子,又指出了問題。

模糊語言可以擺脫困境。項羽自稱霸王後,想謀殺劉邦。範出主意說:“等劉邦上朝,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就說他意圖養精蓄銳,有謀反之心,可以綁出去殺掉;如果他說不願意,你以違抗王命殺掉他。”

劉邦上殿後,項羽一拍案桌,高聲問道:“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

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命懸於君。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唯命是聽。”

項羽一聽,無可奈何,隻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

劉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語言,從而繞開了陷阱。

為了保守機密等需要,模糊語言有時還是鬥智的武器。

共產黨人王若飛被捕後,在偽法庭上有一段和偽法官的對話:

“你是什麼人?”

“共產黨人。”

“你從哪裏來?”

“江西瑞金。”

“是誰派你來的?”

“毛澤東。”

“你來幹什麼?”

“推翻你們。”

“你們的人在哪裏?”

“到處都有!”

敵人要的是具體、準確的回答,王若飛提供的卻是模糊的、伸縮性很大的概念,打破了敵人想獲得機密情報的美夢。

在運用模糊語言交際時,應注意劃清它和“含混其詞”、“語無倫次”的界限。前者是為表達需要,而後者辭不達意,反映了表達者思路不清,口才低下。在一些特殊環境下,不允許使用模糊語言,如在戰場上,模糊語言可能導致貽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