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神奇的機智應變語言(3)(1 / 3)

“吊”起聽者的胃口

設置懸念又稱“吊胃口”。它是利用聽者的好奇心理,先說出一個發人深思或出人意料的現象、結論,設一“關卡”又秘而不宣,讓聽者自我猜測思考後才加以分析,和盤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說話技巧。

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導遊帶了一個旅遊團到北京,在參觀北海時,他指著九龍壁對遊客說:

“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們能看出哪條龍身上有塊硫璃是假的嗎?時間隻給兩分鍾。”

遊客驚奇地“喔”了一聲,高興地跑到九龍壁前仔細辨認。他們東瞧西看,走近跑遠,有的說這塊,有的說那塊,有的幹脆說沒有。在眾說不一的爭論聲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圍到了這位導遊身邊請他揭開迷底。

在大家的注視下,導遊指著一條白龍的腹下說:“就是這塊。”

遊客們定睛細持,齊聲喊道:“原來是塊木磚。”接著便紛紛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它是哪一年換的?”“皇帝為什麼沒有發現?”

這時,這位抓住了遊客心理的導遊,才提高嗓門把九龍壁的年代、建築藝術和“木磚”的軼事詳細講了一遍。客人們聽著,想著。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時而眉飛色舞,時而讚歎連聲……。

導遊在這裏用的就是“吊胃口”、“甩包袱”的說話技巧,它既活躍了遊客的遊覽情緒,又使講解的內容生動活潑,還融洽了雙方的感情,可謂一舉數得。

古人說:“文人看山喜不平。”說話也一樣,如果在交談的敘事議論中,恰到好處地結下一個個“扣子”,即懸念,會使聽者在回旋推進的言論中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因而興味無窮。

借口幫你擺脫窘境

人生在世,免不了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其實,所謂麻煩的事,絕大多數並不麻煩。倘若將處事行事的辦法靈機一動地變通一下,麻煩往往隨之消失。

一種很有效的辦法是創造借口。

在某個偶然的場合中,你見到一個非常想見的人,如一個你傾慕的異性時,你很想再見到她,但太直率地闖去,未免會令人尷尬。這時你不妨找一個借口:比如,你在離開時,裝作無意帶走一樣東西,或似乎粗心地忘下一些什麼。於是,你可以再次很自然地拜訪她。

約會時遲到了,對方明顯地不悅,這時你不妨試用創造借口的能力:“車太擠”、“表停了”、“我的上司正找我有要事商量”,等等。

但這些借口太平淡正常了,以至於很難形成衝擊力卸去對方的不快。

你可以這樣說:“怎麼,我打電話給過你的同事的呀,告訴你我要推遲半個鍾頭,接電話的人沒有轉告你嗎?”這是一種以守為攻的借口。

“對不起,我剛才已經來了,不過我們主任就站在你旁邊等車,沒注意到?就是那個穿黑西裝的,我不太好意思過來……。”這是出奇製勝的借口。

一個巧妙的借口,可以把需花費半天口舌也未必能說清,甚至還把傷害彼此的麻煩化為無形,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類似潤滑油的作用。

借口還可以借助於某種媒人,很藝術地創造出來。比如,電話就是一個極好的工具。

一個語言羅嗦,但你又不能得罪、怠慢的人在你的辦公桌前滔滔不絕地說著無用的話,你沒法讓他停下來,也不能推托有急事而跑開。這時,你不妨寫個小紙條遞給身邊的同事:“到隔壁打個電話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