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語言具有哲理
日常交談中,人們愛聽那些富有哲理的話語,因為它給人凝練、深遠的美,令人回味,發人深省。而一個人的話題是否含有哲理,也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語言有許多類型:
(1)警策型
話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無險,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是這類哲理性語言的特點。例如:“有人可能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一個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後卻潛藏著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最平常的事,然而這些事情一經提示,變成了很耐人尋味的東西。
如愛默生說:“站在山的旁邊,就看不到山。”歌德說:“光線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等等。他們說的都是極普通的事實,然而一經他們提示,這些事實就起了奇妙的變化,使人從中領悟到很多東西。
(3)忠告型
這類哲理性語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親切,在親切中頒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慮兩遍再說,那你一定說得比原來好一倍。”“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等等。
(4)總結型
這類語言明顯的特征是歸納經驗。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論辯中運用哲理性語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簡煉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詞更有力量。
清代林則徐清正廉潔,生平不置恒產。有人勸他要積些錢財,使子孫將來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這裏,林則徐僅用了二十個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語言。
從生活中提煉具有哲理性的句子,並用排比的形式加以列出,這樣,效果更好。
如一九八八年全國職工演講成都邀請賽中,有一聲論辯,反方青島隊主辯發言中闡述“嚴厲懲處不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的觀點時,強調指出:“腐敗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滅了他的肉體,卻消滅不了他的靈魂;你限製了他的人身自由,卻限製不了他的思想自由;你解除了他的職務,卻解除不了他的惡劣影響。”
這段話富有哲理,贏得了聽眾的陣陣掌聲。
李燕傑的演講之所以能吸引入、打動人,原因之一就是他善於引用哲理性的警句、格言、詩詞等。
如他講到天才出於勤奮時,就引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講到青年人要向有閱曆的老年人學習時,就引用“少年讀詩,如隙中窺月;中年讀詩,如庭中望月;老年讀詩,如台上觀月”。當他講到愛情與友誼的區別時,就引用“絢麗的友誼之花,可以向一切至誠奉獻;愛情如一顆明珠,絕不可分為兩半”等等。
這些哲理性很強的警句格言為他的演講增色不少。
說話避免誤解的方法
日常交往中,經常有自己說的話被別人誤解的時候。
有個人要請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隻到了六位,主人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不來!”其中兩位客人心想:“我們可能是不該來的。”悄悄溜走了。為什麼客人溜走了呢,這就是主人的話引起了客人的誤解所致。
使自己的話不容易被人誤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少用話中有話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說的話就是話中有話。“該來的不來”,使人想到“不該來的來了”。所以,我們在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話一定要說得明確、具體,千萬不要模棱兩可,以免引起誤解”。
(2)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可以省略主語,但這必須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可能引起誤解。
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貨員生氣了,說:“分明是中,你為什麼還說大?”這人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語。
(3)注意同音詞的使用
同音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同音詞用得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期終考試”就容易誤解為“期中考試”,如把“期終”改為“期末”,就不會誤解了。
(4)少用文言詞和方言詞
與人交談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詞。文言的過多使用,容易造成誤解。方言詞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誤解。特別是不同方言區的人談話,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難了。如“公公”一詞,普通話指丈夫的父親,貴陽話則指自己的祖父,揚州話指外祖父,重慶話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因此,與人交談,要盡量避免使用方言。
(5)說話要注意停頓
如“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即可理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又可誤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如不注意語句的停頓,就容易造成誤解。
引用典故要恰當
論辯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效果。
“典”既可以是馬列的經典著作,也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語、俗語、名言、格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