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八月四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二十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進江陰縣法律顧問處。
“你需要什麼幫助?”金律師問。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
小夥子是某廠青工,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
“不違法。”回答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
“不違法,但你違反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叫違反人情。”
“為什麼說我違反國情呢?”
“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八十日戴發效忠、六萬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冠占領上海期間他蓄須拒不登台,這些行動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請問,你留胡須也帶有政治性嗎?”
小夥子連忙說:“沒有,沒有!”
這位律師引用典故,使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蘇秦是戰國時有名的縱橫家和說客。他為了使秦惠王采納以征戰稱霸天下的主張,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說理方法。
他先詳盡地分析了秦國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國情,以作為可行征戰的明證,但秦惠王不為所動,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為了說服秦惠王,蘇秦又列舉了曆史上的“五帝”、“三王”,引用的事例要適當,要與所說明的問題相對應,也就是說要“門當戶對”,恰到好處,不要“拉郎配”。因為引用事例是為了說明問題,所以要十分注意選用事例既要廣,又要不離中心主題。
二是要實。列舉事例是為了說明問題,不是為了點綴,更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賣弄學問,並不是用典越多越說明知識豐富。用典繁多而不說明問題,反而會使人不知所雲。
熟語的感染力
在論辯中或交談中巧妙運用熟語,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能大大增加語言感染力。
毛澤東同敵人辯論中,常常是信手拈來,熟練地運用成語來進行點綴,使得自己論說生動,駁斥有力。
一九四一年一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屠殺新四軍將士。對此,毛澤東在談話中對國民黨反動派提出嚴重警告,談話中大量使用了成語。
“我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反動派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時我們就愛莫能助了。我們珍重合作的,便必須他們也珍重合作。老實說,我們的讓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是他們自己性命交關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盡最後的忠告。如果他們怙惡不悛,繼續胡鬧,那是全國人民忍無可忍,把他們拋到茅廁裏去,那就悔之於無了……。”
這段話裏,毛澤東用了“禍起蕭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愛莫能助”、“亡羊補牢”、“怙惡不悛”、“忍無可忍”等成語,有一種強大的藝術魅力,也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抗戰勝利後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裏傳出陣陣歡笑,原來,畫家張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學生等為他餞行。梅蘭芳等名流也到場作陪。宴會開始,張大千向梅蘭芳敬酒,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眾賓客都楞住了,梅蘭芳也不解其意,笑著詢問:“此話作何解釋?”張大千笑著朗聲答道:“你是君子——動口;我是小人——動手!”滿堂來賓,笑聲不止。宴會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張大千簡單的祝酒詞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於他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一俗語。
俗語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形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恰當地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論辯或對話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諺語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諺語經曆了千百年長期傳誦,千錘百煉,它凝聚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洗煉、琅琅上口、易於記憶的特點,因此,常為交談者使用。
例如,你想說明一個道理,先引用一句“九牛扳不過一個‘理’”;你想談談人要有誌氣,先引用一句“胸無大誌,枉活一世”;你想談鍛煉身體,先引用一句“若要健,天天練”;等等。這些諺語在交談中鮮明生動,富於表現力。
一九八八年五月,美蘇兩國領導人會主談。在歡迎儀上,戈爾巴喬夫說:
“總統先生,你很喜歡俄羅斯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裏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
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講話中用諺語提醒:“言不信,行不果。”裏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