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腳踩兩隻船(2)(1 / 2)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計算所東牆根的小區已有相當規模,又有一條狹長的小巷貫穿頭尾,所以被叫做“東郊民巷”。真正的東交民巷本是京城中心一片鬧中取靜的地方,40年前是外國人的居住區,30年前又成為北京市政府的所在地,所以它在京城百姓的眼裏是富人區的代名詞。現在,計算所裏這一幫科學家把自己的住宅叫做“東郊民巷”,其中的苦澀與達觀,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一聽便知。

柳傳誌在1971年住進“東郊民巷”。夫妻兩人自己動手把房間四周糊上報紙,在頂棚架上竹席,就把一家人都搬了進來。那是一個快樂的日子。此前他們分居男女宿舍,又在一間大型機房的狹小過廳裏挨過數月時光,如今這自行車棚雖然低矮簡陋,但畢竟是自己的天地。

1976年夏天唐山發生地震讓24萬人死去,把那座城市也夷為平地。整個華北驚恐萬狀,京城百姓甚至不敢在晚上走進屋裏,露天而居。以後的幾個星期,一種臨時性的防震棚子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在各個角落生長起來。地震的危險很快過去,但是那種簡易小棚卻激發了百姓內心深處最原始的靈感和創造性。他們把小棚擴大並且加固,讓它成為一種近似永久性的建築。那時候城裏還沒有“違章建築”一說,政府顯然已經發現自己無力解決百姓的居住問題,所以對於民間的自行其是聽之任之。

這種潮流也啟發了柳傳誌和居住在“東郊民巷”的所有人,大家競相把自己的房子擴張開來。

計算機科學領域裏的研究人員現在成了充滿激情的泥瓦工,這在以後很多年裏都是柳傳誌和他的夥伴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中一個情節是柳傳誌和李勤合夥去“偷”沙子。李勤後來成為聯想的常務副總裁,在當時則是第六研究室的工程師。那一天兩個人推著一輛平板車,到東牆根下裝了沙子又推回來,抹出一座新灶台,還給自己擴建了一個大約8平方米的廚房。1984年公司建立起來的時候,柳家仍住在這裏。他在一年以後離開,搬進一處公寓。那棟樓在中關村排序“902”,柳的新房子在12樓,50多平方米,有兩個房間和一個小衛生間。柳傳誌夫婦按捺不住心裏的激動,晚上下班之後就爬上去看,房子還在修建中,黑糊糊的,可這兩人看了真是高興。此後又有幾次搬家,每一次都會更加寬敞更加明亮,直到2000年買下“萬泉新新家園”那套300平方米的公寓,已經屬於豪宅。

但是屈指算來,這“東郊民巷小屋”他們居住的時間最長,也凝聚了這一家人最多的情感和歡樂。孩子是在這裏出生的,還收養了一個名叫芳芳的外甥女,嶽父嶽母也從湖南搬來和他們同住。小屋人丁興旺,擁擠不堪。一層床變成了上下鋪,然後又增加了折疊床—晚上攤開白天收起。那年月發生的一件事,直到今天仍在這個家庭常常被提起:襪子洗幹淨之後沒有地方掛,就掛在灶台上,結果掉到湯鍋裏。1984年秋天,公司的開創者們決定共同戒煙。原因很簡單:買不起好煙,而又不能把低檔香煙遞給商業上的夥伴。那一年柳傳誌的月薪105元,與周圍同事的差別隻在分毫之間—比他資格更老的研究員是115元,而比他年輕的工程師則是97元。城裏人的工資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都沒有變化,直到70年代末期才在一次全國統一的行動中提升了10%。商店裏的東西漸漸多起來,而且很便宜。不過,諸如柳傳誌這樣的家庭仍然需要節衣縮食,以至於買一條棉毛褲也要提前幾個月列入家庭支出計劃。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變化的節奏似乎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