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斯巴達克方陣”(4)(1 / 3)

又有人說:“這孩子到底是好是壞?如果是壞人,為什麼當初重用他?如果是好人,為什麼後來變壞了?”在此之前,公司上下同心同德,員工們對領導是沒有保留的。現在,王平生看出員工的信心發生了變化:“經濟上損失幾百萬,是看得見的。人心方麵的損失,看不見啊。”“你現在有麻煩了,”王平生對柳傳誌說,“公司就像一口柴鍋,蓋子悶得緊緊的,底下還在拚命燒,蒸汽越來越大,如果不找一個出口,我擔心要爆。”公司是個利益集團,也是“矛盾體”,無論你擁有多麼強烈的理想和信念。這就像一個國家一樣,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糾纏不休。你怎麼解開這個結,怎麼把方方麵麵的立場梳理清楚,怎麼既維護利益的公平又保持大局的平衡,這都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它需要智慧和勇氣,還需要經驗和耐心。柳傳誌是在1990年獲得“優秀企業家”稱號的,但是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與其說柳傳誌是個企業家,倒不如說他是個政治家。柳傳誌一聽就明白王在說什麼—他是把1990年國家的形勢和公司的形勢連在一起了,於是問:“依著你該怎麼辦?”“依著我,很幹脆,開放‘牢騷市場’。”

“王平生,這一年大家發牢騷的勁頭你可都看見了。我最煩的是,在企業裏做事的人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你居然給我出這個招!”王平生是個能說不能做的人。你要讓這人去做實事,比如說像郭為那樣整頓分公司,或者像楊元慶那樣振興“聯想微機”,恐怕不行。但他眼光開闊,思維敏捷,是個絕好的“高參”,現在柳傳誌擺開架勢要他拿出高招,那就正是揚其所長。他開始向柳傳誌解釋,開放“牢騷市場”必須分成三步:第一步:召開員工座談會。把大家的意見梳理出來:哪些問題要馬上解決,哪些問題解決不了但要解釋清楚。第二步:指出員工應該做什麼。第三步:回擊那些惡意中傷的人。

王平生還說,這是學習毛澤東的謀略。“讓他發牢騷的時候他不說,等關閉牢騷市場的時候他再說,就堅決反擊他。不這樣做就不能讓大多數人同心同德。”柳傳誌決定聽從他的勸告,還表示要“親自來和大家談”。座談會連續開了6次,看來還真是坦誠相見,談到了領導的官僚作風、用人失察、是非不清、執行製度不嚴,還談到培養年輕人的問題、公司到底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成就事業的問題、員工班車問題、食堂問題、員工素質的問題、暖氣問題、電話問題、煤氣罐問題……人類有個奇怪的特征,你越是不讓他說話,他就越是氣急敗壞;你給他足夠的說話機會,他反而會心平氣和。1990年聯想員工的情緒就經曆了這個過程。等到這一係列座談會開過之後,柳傳誌代表總經理室向全體員工做自我批評,又一一回答大家的問題。公司上下的緊張空氣就這麼鬆弛下來,又可以輕裝前進了。

1991年春成了官方格外關注對象

1991年年初馬雪征來到香港。此前她在中國科學院的幾位院長那裏軟磨硬泡了7個月,終於如願以償成為聯想員工。柳傳誌先是命令她到生產一線去做工人,接著派她到銷售櫃台上去做售貨員,在苦其心誌6個月之後,讓她接替陳恒六的位置,成了香港聯想的總裁助理。馬雪征對場麵上的禮節很精通,還有一口流利的英語。過去那群香港人經常拿英語唬人,現在因為有了馬雪征,大家的膽氣都壯了不少。馬雪征來到香港的第一天就分外忙碌,到了晚上忽然發現沒有自己睡覺的地方。柳傳誌把她帶到公寓屬於自己的那個小房間,指著那張床說:“我父親病了,我這幾天在醫院陪床,你就睡這裏吧。”

馬雪征有點莫名其妙,見柳傳誌一臉真誠,沒有一點不自然的感覺,隻好將就著過了三個晚上。到了第四天,柳傳誌回來了,張祖祥回北京去開會,馬雪征就搬到張的床上去睡。那一年她37歲,和三個大男人住在一套公寓裏。她看著柳傳誌每天從這小房子走出去,西裝革履,發自內心地說著那些豪言壯語,比如這個春天柳傳誌最喜歡說的話題是“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大船文化”和“斯巴達克方陣”,是“既做‘船主’,也當‘船長’”,還喜歡說“用10年左右時間(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的話),達到台灣宏電腦集團現在的水平。宏現在的營業額4.5億美元,我們目前的營業額是5000萬美元,正好相差9倍。

我們認為10年左右達到4.5億美元這個目標是實事求是的,是有可能實現的。”馬雪征起初覺得柳傳誌的誌向和他的生存環境如此不能協調,可是時間長了漸漸也就習慣,想像中“我們國家曆史上那些偉人,哪個不是崛起於草莽之中?這個人日後興許也是這條路”。在某些方麵,聯想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的典型代表。中國的第一批職業經理人也正是在這個年代裏成了氣候。他們更依賴於技術人員、銷售人員、市場調查人員、公關人員、代理商和律師,同時也不會忽視和官員、記者、退休老人的關係。1991年春天,聯想似乎成了官方格外關注的對象。這多半是因為公司業績特殊,銷售收入連續5年翻著跟鬥往上長,1990年已經達到32680萬元,給政府繳的稅也在迅速增加:1988年287萬元,1989年428萬元,到1990年就有940萬元了。毫無疑問,這是一棵“搖錢樹”。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位於中關村的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三周年,所以政府的官員們無論具有怎樣的政治傾向,全都紛紛到這裏來露一下臉。有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他號召大家“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準備付出我們的全部力量、智慧,或者說再加上我們的眼淚”。有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他認為聯想不必討論能不能長久存在的問題,而是“要成為世界上有數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