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曾是西風漫卷時(4)(1 / 3)

他想像著和那些跨國公司的競爭是一件多麼刺激的事,決心大刀闊斧地改變公司。過去四年公司權力分散,各自為政,與微機有關的人員在整個公司已有400多人,分散在5個部門,機構龐大而又彼此牽扯,這本身已是官僚作風的土壤。部門的經理又像“綠林好漢”一樣守著自己的山頭,還大膽地藐視總裁室的權威。當有一個關於銷售的問題要大家坐在一起來解決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目標,就好像一個人想去上海,另一個人想去成都,第三個人想去烏魯木齊。把這些人弄在一起構思行軍路線,永遠無法同行。楊元慶在協助劉金鐸領導微機銷售的時候,每天為這種體製帶來的弊端所困擾。這種情況迫使他以一種全新的邏輯來組織新部門的構架—它將以一個產品的整個流程為基礎,而不再是建立在所有產品的某一環節上。

分散的管理體係開始向新的部門集中,楊元慶將與微機有關的一切權力集於一身,把歸在他名下的300多人一舉削減三分之二,隻留下112個人,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楊在公司的年輕人中有一大批支持者,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兩位元老的支持,50歲的曹之江和年紀更大的袁葆璣情願給年輕的領袖充當助手。這兩人都是技術上的出類拔萃之輩,也是新生一代連接過去的橋梁。楊按照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始終稱他的兩位助手為“老師”。在楊元慶統帥微機事業的最初兩年裏,這兩個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因為楊把許多事情全都交給他們去照看,包括最為重要的產品研發和產品質量,而他自己則傾心盡力地建立全新的銷售體係。那些日子,他隻要對“曹老師”和“袁老師”說一聲“後麵的事情請你們多管管”,就可以放心地走遍全國。

E係列中國第一款經濟型電腦

楊元慶把他的指揮中心搬出中關村,朝市中心的方向靠近了大約3公裏。他在國家圖書館旁邊的科技貿易中心大樓裏買了1000平方米的層麵,開辟了微機事業部的第一個辦公區。開張那天大家都想熱鬧一番,可又沒錢做廣告。楊元慶坐在房間裏,從大玻璃窗看到街上車水馬龍,忽然心生一計。他讓屬下把“微機事業部”貼在窗上,又寫了“聯想386、聯想486、聯想586”,個個大字都能透過玻璃朝著大街。到了晚上派個人守在那裏,弄個聚光燈照著,讓街上的人全都一目了然。“這跟做廣告一樣”,楊得意洋洋地對屬下說。那個春天人人都像回到了創業的年代,克勤克儉而又充滿激情,還很有想像力。家用電腦事業部現在也並入楊元慶麾下。兩年前許誌平開創這一理念,並且用一個神秘的“1+1”來張揚,但是他在市場上的努力並不成功。聯想家用電腦總計隻賣出幾千台。

事實證明此人畢竟是個書生,雖然腦子裏麵總是花樣百出,但卻缺少把一個好的想法變成市場大潮的能力。電子打字機依然是首選的辦公機器,微軟“Windows”操作係統還不流行,電腦顯示屏上那個不斷閃爍的提示符—“C”,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擁有“M2401電子打字機”的四通公司,要比聯想風光得多。盡管如此,計算機市場在過去兩年裏突飛猛進,成功占領辦公室之後,又在借助學校這個跳板向家庭滲透。日益正規的計算機教育刺激了家庭計算機的市場,那些擁有孩子的父母都在想像有朝一日把電腦搬到家裏來,越來越多的教師、科學家、記者、作家也願意在家裏使用電腦來工作。慧聰商情網在年初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有42.41%的家庭打算在1994年購買電腦,另外還有47.02%的家庭準備在未來兩年購買電腦。很顯然,家庭已經不僅僅是潛在的用戶,而且還是現實的購買力。

大多數中國人總算明白了個人計算機意味著什麼。不過,計算機進入家庭遠不像彩電那樣長驅直入,所向披靡。那時候能夠使用計算機的人畢竟很少,通常限於家庭裏麵的極少數人,不像電視那樣男女老少都離不開。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收入很低,大城市裏每個職工平均年工資不到4000元。諸如蘋果、惠普、IBM之類的電腦,雖然性能卓越,又有很高的工藝水平,但是畢竟太貴了。所以中國的家庭從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在兼容機上—隻要裝上一塊“386”的中央處理器、一個8MB的內存條、一塊200MB的高速硬盤,再加上SVGA彩色顯示器,就夠用了,而價格為名牌機器的三分之一。一些雄心勃勃的企業家看到這種情況,迫不及待地把計算機引到家用電器的道路上,事實證明這又是一條歧途。家用電腦不同於商用電腦,但它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家用電器。這一點現在人人知道,但在當時,似乎隻有楊元慶和他手下的那一群人能夠理解其中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