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聯想高於一切(5)(1 / 3)

1995年秋天的幾個月,是北京聯想迄今為止少有的平穩時期。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引人入勝。聯想公司管理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事情終成定局,讓中國科學院另外45個研究所的所長分外好奇,全都跑到聯想看個究竟;修訂後的《聯想集團公司章程》頒行,首次寫入“投資比例為中科院計算所占45%,中科院占20%,職工持股會占35%”一條;第一台基於“奔騰II處理器”的微機—“聯想奔月”誕生,這是中國微機第一次在新機型方麵與世界同步;中央黨校100多名學員參觀聯想,他們全都是政府的高級官員;柳傳誌兌現了當初給孫宏斌的承諾,在孫出獄後創辦的天津順馳置業有限公司中投資500萬元。

此外還有《2000年規劃》、在第三期日元貸款的五大信息係統裏中標、大亞灣科技園建成剪彩、聯想電腦獲得“中國名牌”稱號、柳傳誌成為北京市電子行業優秀企業家、北京聯想獲得1994年度全國優秀企業最高榮譽—“金馬獎”、香港聯想獲得ISO9001品質鑒定證書。微機事業部在經過了第一年的大規模精簡之後,現在開始大規模招聘新員工,讓聯想員工在這一年裏達到820人。第一期新職工培訓班和第一期骨幹員工培訓班,都是在這段時間裏召開的。新的《公司幹部基本條件》用白紙黑字確定下來,新的《員工招聘標準》,也是在這時候形成文件正式頒行的。由柳傳誌提議的“隨機抽查”終於啟動。

楊元慶宣稱他對微機質量有足夠信心,於是總質量師李之文擬定“抽查實施方案”呈送國家技術監督局,後者是中央政府裏直接負責產品質量的部門。以往的經驗證明,企業通常都會回避質量檢查,現在居然有個公司反其道而行,技術監督局自然樂意。檢查人員擔心被假象欺騙,所以堅持依照“突擊抽樣”的規則,時間和地點也完全保密。聯想很痛快地答應了,隻開出一個條件:如果檢查結果證明微機質量完好,則要以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名義“為聯想拍手叫好”。檢查人員不肯輕易“叫好”,所以相當苛刻。他們在7月和8月先後三次來到北京市場,隨機抽取三組聯想微機,每組三台,並行操作,檢測內容計有8類26項,包括開箱、外觀結構、功能、安全、電源適應能力、噪聲、環境適應性、電磁兼容性。其中“環境適應性”有10~35度的工作溫度、80%的工作濕度、98%的存儲濕度,以及振動、衝擊、碰撞、800毫米高度的任選四麵跌落。“電磁兼容性”則包含磁場敏感度、電源頻率、電壓、尖峰信號敏感度、輻射、傳導敏感度以及傳導和輻射幹擾。這樣的檢測持續了20天,結果一律秘而不宣,讓柳傳誌和楊元慶不免提心吊膽。到了9月14日,一群檢查人員突然來到聯想生產基地,從庫存的141台“486/66微機”中取走43台。將其中三台重複進行上述檢驗,另外40台則全部加入“可靠性試驗”。

9天9夜之後,檢查人員終於認定,四次突擊檢查的結果證明,聯想微機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優秀水平。意識到財務規則將極大地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以及利潤水平,公司開始鼓勵財務人員發揮監管作用。那時候郭為是財務部的總經理,還有個總會計師名叫孫夏明。這兩個人率領財務部製定了一套煩瑣、苛刻的規定,所依據的基本原則是,產品滯留庫房的時間不允許超過90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新的財務製度具有一種“預警的能力”,讓公司的每一個人都以更確定的方式感受著壓力。“責任會計”當時的一個責任就是把新製度向每一個經理講清楚。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財務培訓,不僅讓大家接受一種約束,而且還要確立新的觀念。公司當時的會計王立界至今都能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培訓班是在1995年9月14日舉行的。那是一個周末,王立界把所有部門的領導集合在六層的大會議室裏,給他們講了整整一天。即使是一個最基層的“責任會計”,王立界也可以感到,新的財務製度甫出,公司上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因為她那時經常去列席總裁室的會議。“一到月底,每個部門的總經理就會急得到處亂竄,”她回憶,“總裁室的會議也變得氣氛緊張,大家一上來就會詢問誰的貨積壓了,為什麼積壓,能不能賣出去。元慶一看到庫存多了就會發火。這是真的。”她能感覺到公司的財務狀況在好轉,積壓減少了,回款也快了,讓這個“責任會計”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