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西太平洋中的島國,與中國隔海相望,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中日相互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占總麵積的99.37%)和6800多個島嶼(其中,麵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有340個,55平方公裏以上的有48個)組成。日本國土麵積約37.8萬平方公裏,約為中國國土麵積(960萬平方公裏)的1/25,略小於雲南省(38萬平方公裏)。目前,日本約有1.28億人口,是中國人口(約13億)的1/10。
在當今中國的對外關係中,日本占有十分獨特而又重要的地位。這一特點突出地表現在近年來中日各交往領域之間的極大失衡與反差上:一方麵,中日經濟與民間交流快速發展,共同利益不斷增大,相互依賴日益加深;另一方麵,中日政治、安全關係及民族感情卻持續惡化,圍繞曆史問題和現實利益的政治摩擦頻頻發生,相互戒心日益加重。
首先,日本是中國周邊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鄰國,同時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與民間父往對象之一。
二戰以後,日本充分利用了一係列有利的內外條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日本GDP(國內生產總值)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相繼超過英、法、西德等西歐主要國家,70年代後期超過蘇聯,從那以來,一直保持著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在這一時期,中國則因種種曆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在經濟發展方麵大大落後於日本。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進程後,中國開始急起直追,正在逐步縮小與日本之間曾經巨大的經濟差距。
從靜態看,2006年,日本實際GDP為51萬億日兀,按1美兀折算115日元計S約等於4.8萬億美元;而中國GDP為20.94萬億元S按1美元折算7.8元計,約等於2.68萬億美元。日本以中國的1/25國土、1/10的人口,其按美元計算的2006年GDP卻為同年中國DGP的約1.8倍,人均GDP則更是約為中國的20倍。從總體上看,目前日本在經濟總量、資金實力和技術水平上依然領先於中國。
另一方麵,從動態看,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經濟則已結束高速增長期和對歐美發達國家的追趕期而進入發達國家型低速增長期。因此,中國在經濟規模上正在快速追趕日本,在經濟質量上逐步縮小與日本的差距。中國“改革開放元年”——1978年,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在進行國民收入核算時所用的指標主要是GNP(國民生產總值),1993年聯合國統計司要求各國改用GDP(國內生產總值),它是指一國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物品(包括有形的物品與無形的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從比較的觀點看,GDP是在“一國領土範圍內”由本國人和外國人生產的價值的總和;GNP則是“一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生產的價值的總和。
中國以美元折算的GDP為1473億美元,日本GDP約為1萬億美元,中日GDP之比約1:6.8;1990年,以美元折算的中日之比進一步擴大為約1:10;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日本則因“泡沬經濟”破滅而進入10年蕭條期,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呈現加速追趕日本之勢。以美元計算,1990年中日GDP之比為1:10,1995年縮小為1:5,2004年縮小為1:2.4,2006年進一步縮小為1:6稍多,足見這一差距正在縮小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1.7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繼續超過日本,居美國、德國之後而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這一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約694億美元,遠遠超過日本而居世界最前列。2007年3月底,中國(不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外彙儲備達到12020億美元,超過同期日本的外彙儲備9089.58億美元而繼續居世界第一位。
據一些國際組織測算,以美元計算的中國GDP可能在2016-2020年期間趕上日本,然後將繼續超過日本。如按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PPP)法計算..S不少權威性國際組織和經濟學引家均認為,目前中國的GDP已超過了日本,兩國的人均GDP之差言也並沒有以美元計算時那麼大。中國在一係列主要產品產量和主言要商品消費等重要經濟指標上已經趕上或超過日本,在科技和對外投資方麵也在急起直追氣1978年中國GDP據胡錦濤2006年4月21日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
連以一國貨幣與美元的彙率來計算其國內生產總值,不能準確地反映該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購買力平價法則把一國貨幣在國內市場的購買力和在美國國內美元的購買力相比,形成購買力平價,據此折算成一國國內生產總值。以此法計算,中國GDP大大超過了按現行人民幣與美元彙率換算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