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重塑版圖: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1)(1 / 3)

核心提示: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曆史性跨越,是四川人民多年的夢想。基於當前發展階段,結合四川省現實情況,建設經濟強省應具備“總量大、結構優、質量好、活力足、競爭強、可持續”六大特征。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是提升地位重塑版圖的內在需求,是立足省情破解困局的必然選擇。根據四川發展條件,考慮到與經濟強省的差距,應在充分正視問題和搶抓機遇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發展觀統籌處理好“五大關係”,著力落實“八大路徑”,分三個階段穩步推進,全麵吹響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進軍號角。

一、全麵理解向經濟強省跨越的深刻內涵

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中共四川省委第十屆三次全會提出:“從四川發展現實和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必須牢固確立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指導思想,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大會提出的“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奮鬥目標,是一個能夠充分代表發展基礎、體現競爭能力、提供戰略支撐、反映發展環境、展示整體實力的綜合性奮鬥目標,符合四川實際和時代要求,體現了全省人民的共同願望,為推進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描繪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從西部經濟大省到全國經濟強省,從“西部”到“全國”,是要重塑版圖提升四川在全國經濟發展版圖中的地位;從“大”到“強”,是要突破困局實現四川自身發展的曆史性飛躍。而經濟強省是一個綜合性、相對性、階段性的概念,尚無明確的衡量標準。從當前全國各省(區、市)發展情況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總量較大、結構較優、質量較好,是目前公認的經濟強省,可視為四川建設經濟強省的參照係。基於當前發展階段,結合四省的現實情況,經濟強省應具備以下六大特征:總量大、結構優、質量好、活力足、競爭強、可持續。這六個方麵相輔相成、緊密聯係,是一個有機整體。

——總量大。較大的經濟總量是成為經濟強省的前提。沒有“大”,就不可能“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四,各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都超過了6.5%,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結構優。較優的經濟結構是經濟強省的關鍵。四省非農產業平均占比為93.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4個百分點;江蘇、浙江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僅為2.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7。廣東、江蘇、浙江城鎮化率都超過60%,江蘇省13個市有10個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

——質量好。較好的質量效益是經濟強省的核心。四省人均GDP平均值為59369元,遠遠高於全國38449元的平均水平。廣東、江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0.9%、10.8%,領先於全國其他省份。四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值分別達到30052元、1168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5487元、3769元。

——活力足。較強的活力和動力是經濟強省的顯著特點。廣東、江蘇的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9838億美元、5481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25.4%和14.2%。四省民營經濟比重較大,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體製機製較為健全。

——競爭強。較強的綜合競爭力是經濟強省的重要支撐。四省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發展較快,產業核心競爭力較強,浙江、江蘇和廣東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分別占“全國百佳產業集群”的29%、23%和20%。四省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都已達到55%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多個百分點。廣東、江蘇R&D經費支出相當於GDP的比例分別為2.1%和2.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2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江蘇、廣東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達到10萬元/人以上,而全國平均水平僅6萬元/人左右。

——可持續。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經濟強省的重要保障。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協調,浙江森林覆蓋率達到61%、廣東森林覆蓋率達到57.7%,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廣東、浙江、江蘇的萬元GDP能耗水平分別為0.56、0.59和0.6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0.23、0.2和0.19噸標準煤。

總之,“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實現更大的經濟總量、更可持續的增長方式、更優化的產業結構和更強的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水平擴張向高端化升級演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省總體跨入經濟強省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