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共同富裕: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2)(1 / 3)

從23個小康建設統計監測指標看,四川有6項指標達標難度較大,分別是經濟發展方麵的“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文化教育方麵的“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資源環境方麵的“單位GDP能耗”。四川應對這些指標高度關注,實施加速推進的有效措施。

第三,內部失衡突出。四川不僅存在21個市州、五大經濟區、四大城市群、不同地形區域之間的全麵小康進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且還麵臨著十分突出的貧困問題,目前全省183個縣(市、區)中178個有扶貧任務,62個縣是國家連片特困區域片區縣。按照扶貧新標準,全省還有農村貧困人口750萬人,尤其是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四大片區”貧困人口占全省60%,貧困發生率高出全省4個百分點,全麵小康進展緩慢,2011年,藏羌地區和彝區全麵小康實現程度分別為61.%和67.0%,年增速僅為1.11和1.41個百分點,是同步全麵小康建設的難中之難。

專欄 四川全麵小康實現進程的區域差異

一是從21市州看,各市州全麵小康進程大幅度提升,但不均衡程度加劇。成都、綿陽、攀枝花和德陽4個地區的小康進程超過了80%,樂山、自貢、宜賓等13個市州進程在70%~80%之間,巴中、涼山、阿壩3個市州進程在60%~70%之間,甘孜州進程低於60%。21市州的發展不均衡程度總體趨於增加。

二是從五大經濟區看,成都經濟區領先發展,但區域發展極不均衡。2011年成都經濟區小康進程達到84.9%,高於全國水平,比第二位的川南經濟區高11.1個百分點,比排名最後的川西北經濟區高23個百分點。川南經濟區、川東北、攀西和川西北排名分列2至5位,均低於全省平均。五大經濟區發展不均衡狀況較為明顯,而發展最不均衡的是經濟發展,其次為文化教育、社會和諧。

三是從四大城市群看,成都城市群一枝獨秀,但城市群差距相對較小。2011年成都城市群全麵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接近於全國水平。川南、川東北和攀西城市群排名依此為第二、第三和第四,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而論,四大城市群全麵小康的發展均衡度較21市州、五大經濟區要好,變異係數相對較低。

四是從四大類區看,平原和丘陵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山區和民族地區如期實現小康目標的難度大。2011年,四川縣域GDP平均規模為:平原縣210.7億元、丘陵縣139.6億元、山區縣65.7億元、少數民族縣27.3億元,各類區之間的差距非常懸殊,尤其是民族地區經濟水平嚴重偏低,全麵小康進展緩慢。

依據上述分析,可以對四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麵臨的總體形勢形成如下兩個基本判斷:

一方麵,四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滯後於全國水平,但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四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差、底子薄,盡管近年來實現程度快速提升,仍比全國低4.8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但分類比較,除經濟發展實現程度與全國的差距仍在擴大外,其餘五大類指標與全國的差距均明顯縮小,其中,社會和諧實現程度差距縮小6.3個百分點,民主法製實現程度差距縮小2.8個百分點,文化教育實現程度差距縮小12個百分點,資源環境實現程度差距縮小2.3個百分點。由上可見,雖然四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基點較低,但是與全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二是四川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繁重,但經努力有望如期實現。盡管四川小康實現程度與全國差距趨於縮小,但是要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麵小康社會仍麵臨嚴峻挑戰。從差距指標數量看,四川共有9個指標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的指標有7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生活質量和文化教育方麵。從指標實現程度看,人均GDP、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等4個指標實現程度與目標值差距40%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GDP能耗等4個指標實現程度與目標值差距30%以上。盡管麵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未來幾年,四川發展勢頭好、動力強、潛力大,增速有望繼續明顯快於全國平均水平。通過努力四川完全有望不僅總體上如期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麵小康社會,而且能夠在中西部地區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率先突破和示範引領。

三、四川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路徑

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係,完善開放型經濟體係,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製和文化生產經營機製,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製,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製機製。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