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一方麵可以解決城市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產業工人的來源問題,另一方麵可以在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之後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等現代化進程,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因此,城鄉統籌是“兩化”互動乃至“四化”同步發展的途徑。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導致工業化與城市(鎮)化嚴重脫節,城鄉差距極大。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逐步流入城市,導致城市出現大量流動人口甚至引發一些社會問題。這種狀況表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21世紀初,成都等一些城市開始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並且於2007年正式成為國家批準的全國2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短短幾年的城鄉統籌試驗,既推動了成都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加速了成都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也推動了成都“四化”的同步發展,同時大大促進了成都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使成都的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聚集優質資源、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優勢更加突出,“一馬當先”的發展態勢日益明顯。這也是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選址成都的重要原因。
(二)“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是四川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的根本抓手
從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決定》可以看到,不論是提升成都首位城市,還是著力市州(城市群)次級突破,抑或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都離不開“兩化”互動、城鄉統籌。
1.提升首位城市需要強力推進“兩化”互動、城鄉統籌
成都作為全省“首位城市”,必須發揮好“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貫徹“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領先發展”取向不動搖,力爭發展速度和發展效益在中西部城市保持領先優勢。“兩個跨越”的奮鬥目標,落實到成都就是“推動成都由副省級城市第二方陣向第一方陣跨越、由全麵小康向基本實現現代化跨越”。落實“三大發展戰略”,成都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功能定位。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成都的任務就是做強“核心極”;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成都的任務就是當好“先行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都的任務就是打造“示範區”。成都要進一步提升發展能級和品牌影響力,聚集更多優質資源,發展高端產業,成為全國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大都市。成都必須進一步加強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做強做大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做強做優城市載體,構建規模結構合理、產業承載能力強、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鎮)體係,在成都市範圍內形成“雙核共興”、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新格局。
2.著力次極突破更需加大“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力度
與成都市相比,其他市州(城市群)“兩化”之間的互動相對較弱,城鄉統籌限於經濟實力不足和政策空間不大,推進速度和效益也遠不如成都市。因此,在未來較長時期裏,各市州(城市群)要下更大力氣、花更大成本,大力推進“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在艱難中力求次級突破,既要聚集優質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形成核心增長極,又要培育多個新的增長點,構建特色鮮明、區域協作、點極互動的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新格局。
3.夯實底部基礎必須依靠“兩化”互動、城鄉統籌
縣域經濟作為四川多極支撐發展的“底部”,總體上較薄弱。而基礎不牢,則會地動山搖,就難以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新格局。正因如此,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加快建設一批工業經濟強縣、現代農業強縣、生態旅遊強縣。分類確定縣域經濟發展示範縣,提升平原地區現代化水平,推動丘陵地區縣實現突破發展,壯大山區縣特色經濟,扶持特殊貧困縣跨越發展。深化擴權強縣試點,賦予縣級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支持有條件的縣城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優先發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區位優勢明顯的中心鎮,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全麵提升縣域經濟實力。實現這些發展目標、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必須依靠“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當然,對一些適宜發展農業的縣、鎮乃至鄉來說,“兩化”主要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互動;城鄉統籌主要是指縣城乃至中心鎮、建製鎮與鄉、村、社之間的統籌。通過“兩化”互動、城鄉統籌,一定能夠在縣域經濟中培育多個增長點,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夯實四川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新格局的底部基礎,為四川實現“兩個跨越”、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