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多點多極:構建競相跨越新格局(3)(1 / 2)

四川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是首位城市經濟實力較強,各市(州)經濟實力弱,成都經濟區和城市群經濟實力較強,其他經濟區和城市群實力弱。多點多極是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它既要注重成都和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也要加強基礎薄弱的民族地區、貧困山區、革命老區的發展,還要壯大縣域經濟,從而促使四川省實現從橫向到縱向的全方位、多層次開發。

1.正確把握了成都發展與各市(州)發展的關係

成都市占據全省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與經濟總量排位第二的城市拉開了很大距離,呈現出“一城獨大”的格局。我們以地區生產總值計算成都市的首位度,可以看到成都市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首位度不僅排在第一,而且與排位第二的省份相比要高出近1倍,與東部省份比較,一般是其4—5倍。即使與我國前十大經濟省份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進行比較,也可以發現東部省份的首位度一般不到2,最低的隻有1左右,即至少有兩個城市的經濟總量比較接近。實際上,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北等省份,前3—5個城市的經濟總量差距都不大,從而形成幾個特大城市共同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格局。成都市目前總體上仍然處於集聚大於擴散階段。2007—2011年期間,成都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六,始終居於發展最快的第一陣營;經濟總量從3324億元增加到6855億元,占全省比重從31.5%上升到32.6%,上升了1.1個百分點;在成都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達到210家左右,占全省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的85%。由於大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都,如果按投資額計算,所占比重應在95%以上。

成都市的首位度遠高於其他城市,既有曆史上就扮演著商業中心角色的特殊曆史原因,也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產業布局的特定體製原因,還有區域戰略、地理氣候條件相關。首先,作為四川省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城市之一,成都一直就有著“先發優勢”,保持著城市規模和發展水平在區域中領先的地位。新中國建立時成都就是四川省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與重慶同處於相近水平。在計劃經濟體製時期,成都又成為國家投資建設的重點。無論在新中國建立後的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還是後來的“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在成都的重點投資項目,在全省占有較大比重,建成了成都市東郊的電子工業基地、青白江的冶金、化工基地等。正因為有國家的重點投入,與1949年相比,“成都1983年工業產值增長85倍,占全省的21.7%”。崔新桓等,四川城市經濟,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雖然在“三線建設”期間,國家也在四川省的許多市(州)投資了不少項目,但多數重大項目並沒有布局在城區而被布局到偏遠山區,其中有的項目不僅沒有產生集聚效應,相反成為所在區域發展的包袱。當然也有少數的城市如攀枝花市等,借助中央的投資成為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但這類城市畢竟是在城市發展起點較低的基礎上起步,難以在短期內形成較大城市規模。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都又以前期奠定的良好基礎和更強大的城市功能,通過大量吸納國內外先進生產要素而不斷邁上新台階,首位度由此進一步提高。第二,成都市的首位度過高,也與行政區劃的調整有密切關係。1997年重慶直轄後,四川省由兩個特大中心並存變成一個中心城市帶動,次位城市的培育又一直沒有被重視,導致了成都的首位度過高。

實施多點多極戰略,不是要降低成都的首位度,而是根據各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應當承擔的功能,分別確定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成都已經具備較大規模和較高產業水平,城市功能的現代化程度最高,當前麵臨的主要任務提升發展,成為西部地區的核心增長極。也隻有成都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在更高水平上確立其在國內外的地位,才能有效地拓展全省發展空間,為其他市(州)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成都市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天府新區建設和老城區分類改造,將形成更加強大的支撐現代產業發展功能,完全有條件借助國內外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產生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機遇,成建製地引進新的產業鏈條,繼續保持領先發展勢頭,用2—3年時間進入萬億元GDP城市的行列,到2017年經濟總量達到1.6萬億,在副省級城市中的排位還將進一步上升,真正成為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

多點多極支撐重在發揮群體作用,尤其是多個正在迅速發展的市(州)的作用。在當前,加快推進一批重點城市發展,培育形成多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極核”,需要有一個過程。從目前四川省其他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元的城市看,經濟總量最大的市不到1500億元,中心城區人口不足100萬人,經濟總量最大的綿陽中心城區GDP不到700億元,在區域中的帶動能力不足。這類城市要想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真正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點”,沒有幾年的總量積累不行。為此,要從當前各市(州)經濟總量偏小的實際出發,盡快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突破性發展,實現2017年形成10個經濟總量過2000億元、5個過超1500億元的市(州)的目標,首位城市的首位度,自然會在各市(州)競相發展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