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展新態勢核心提示: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是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和深化曆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當前,四川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搶抓機遇,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形成“四化”同步發展新態勢,是破解四元結構難題的必由之路。將使全省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持續健康發展後勁,對於四川全麵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加快全麵小康和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一、堅持“兩化”互動產城融合
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化”互動發展是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係統謀劃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決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必須把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推動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促使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相互配合、協調同步、整體推進。“兩化”互動、產城融合,“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要做到同步演進。現代社會,工業化主要創造供給,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則創造需求,雙方的發展互為前提、互為基礎,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發展步調上也必須協調配合:城市發展要有產業為支撐,才能防止“空心化”;產業發展要以城市為依托,才能防止“孤島化”。二者必須統籌規劃,協調聯動,才能產生互動效應,才能有效避免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係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案例鏈接】
讓開發區的夜晚不再“靜悄悄”——上海青浦新城產城融合之路
從國外新城發展的實踐來看,無論是美國的Reston、還是巴黎的若幹新城建設,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新城建設所帶來的高素質人口集聚形成互動,形成產業與人口不斷升級的良性循環,都是新城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上海正處於調結構、保增長的關鍵時期,單純依靠低能級產業的空間擴張已經不能適應上海新城發展要求,新城必須加快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升級,著力培育與上海新城發展成為人口蓄水池和人才高地目標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在集約節約使用土地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上海青浦新城產城融合的發展途徑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青浦區地處上海市的西郊,是連接江浙滬的重要門戶通道,全區西靠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澱山湖,東臨閔行區,北與嘉定交界,南與鬆江、金山接壤。在解放初期,上海發展經濟的主要途徑就是加快工業化進程。1963年的上海市“三五”計劃規劃中,明確了嘉定、安亭、鬆江、閔行、吳涇、蘊藻浜等郊區發展方向,隨後又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閔行、吳涇、嘉定、安亭、鬆江以及後來的金山衛石油化工和寶山鋼鐵等若幹衛星城。在這些進程中,青浦一直扮演著一個較為安靜的角色,承擔著為上海輸送農產品和水產養殖產品的農業大縣的重任,工業化的步伐較慢。1986年,國務院批準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中心城—衛星城—郊縣小城鎮—農村集鎮4個層次構成的城鎮體係。在此背景下,青浦開始步入了發展的行列,重點安排水產、水禽、水生植物等農副加工產品和電子儀表、輕紡、服裝等輕工業。1995年青浦工業園區被列為市級工業區。2001年,國務院批準的新一輪《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明確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鎮、一般鎮和中心村所構成的市域城鎮體係,青浦新城被定為11個新城之一。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青浦新城被確立為“十二五”期間上海市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是全市經濟增長的重點。因此,青浦新城必須加快產業和城鎮的協調發展,為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的轉移提供空間。
路徑1:著力提高新城建設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形成人口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一方麵,青浦新城現有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與產業結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麵,中心城高素質人口向青浦新城遷居意願不強,難以形成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勞動力市場。正如前文所述,園區吸引就業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外來常住人口中約有30%居住在企業宿舍內,60%居住在農房,其餘10%居住在社區中,產業區就業人口無法支撐青浦新城的發展。因此,產業和人口的惡性循環成為青浦新城發展的“瓶頸”問題。青浦新城如果僅僅停留在附加值低、耗能高、汙染嚴重的加工製造這一低端環節參與長三角各城市的競爭,不能掌握以品牌為標誌的研發和營銷等高端環節,僅靠原材料投入和產品組裝占有產業利潤的很小一部分,不利於新城的長遠發展。未來城市的競爭是品質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是青浦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必備條件。青浦區擁有上海市全部21個天然湖泊和1817條、2155公裏的河道,境內轄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澱山湖,水麵積約占全區總麵積的16.7%,居全市各區縣之首。青浦不僅具有“水文化”的資源,而且還有“古文化”的優勢。作為黃浦江上遊水源保護區之一的青浦,處處呈現“古韻、綠廊、碧水”相交融、“實力、活力、魅力”相輝映的園林城區特色。青浦新城通過進一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創造生態宜居的自然環境;大力提高公共設施的服務能級,引進市級教育、文化、體育設施的優質資源和會議會展等功能性項目;從根本上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增強中心城人口遷居意願,吸引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高素質人才的集聚,形成產業和人口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