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全省可持續發展。推進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川西北草原生態保護、濕地保護與恢複、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安全工程,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係統穩定性。加強城市生態管理,建設成都環城生態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變,抓好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地區的節能減排,形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良性運行機製。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讓人民群眾喝上幹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
一、創新生態補償機製,推進生態安全工程建設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全省可持續發展。圍繞建設美麗四川的目標,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川西北草原生態保護、濕地保護與恢複、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安全工程,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係統穩定性。
(一)國家生態安全,四川舉足輕重
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與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社會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生態安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文明建設的支撐基礎,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偉大中國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保障。麵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正處於快速城鎮化與工業化中後期的中國,對生態安全的需求更加重視和迫切。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提升、美麗中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無不以安全的生態環境做支撐。
在全國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四川是重點區與關鍵區。四川地處長江及黃河上遊,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氣候地域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川江河段長達1030km,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全省植被類型多樣,是我國乃至世界及其珍貴的生物基因庫,為我國三大林區與五大牧區之一。以若爾蓋濕地為主的高原濕地生態係統,承載了黃河上遊近三分之一的水源涵養功能。四川既是全國生態建設的核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地區和長江上遊重點水源涵養區,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因而,四川生態安全關係到長江上遊和山峽庫區的生態安全,對促進和提升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川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早在1998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隨後又響亮提出“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目標,並在西部率先作出建設生態省的重要決定,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相繼出台了《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四川省“十二五”節約能源規劃》等重要規劃;圍繞“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相繼製定了《四川省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等專項規劃;圍繞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編製審定了《四川省主體功能區劃》《四川省生態功能區劃》《關於實施四川省專項土地整理(金土地)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大力推進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為全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生態補償機製,展示四川自然之美
生態補償具有多重涵義,包括自然生態補償、生態係統補償以及促進生態恢複和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和製度安排。按照國家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簡稱“國合會”)2005年提供的定義,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係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係的製度安排。進一步講,生態補償機製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係的公共製度。生態補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國際上通常使用“生態服務付費”(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PES)或生態效益付費(payment for ecological benefits,P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