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秦巴生物多樣性和大小涼山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區,以及樂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溝-黃龍、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遺產地和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為重點,對大熊貓等一批極度瀕危物種的拯救性保護,強化就地、就近、遷地、種質資源保護等,加強野生珍稀動物棲息地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與跟蹤體係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係統保護;積極開展汶川地震災區生態恢複重建跟蹤觀測和蘆山地震災區生態修複重建,提高兩大地震災區生態係統穩定性。
二、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統籌城鄉生態環境
(一)樹立生態城市發展理念,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一書中指出“工業主義,19世紀的主要創造力,產生了迄今從未有過的極端惡化的城市環境”。20世紀美國夢所催生的各種城市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繁榮,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但其財富的積累是以掠奪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並導致當地生態係統的退化和社會的貧困為代價換來的。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可能會持續世世代代,有些影響從現在起數百萬年後都難以恢複。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病”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上演。建設美麗四川,就是要破解“城市病”,實現城市持續發展。“城市病”
概念:指人口過於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係列社會問題,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銳。
表現: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將會加劇城市負擔、製約城市化發展以及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
根源: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失諧。
彰顯“城市之美”,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之美,是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城市之美的獲得需要依靠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樹立,依靠中國五千年文明積澱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文化思想,依靠城市居民的充分參與。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徹底拋棄美國的“汽車-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的生態城市發展之路,重構城市失諧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係,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成為現實。四川省十分重視生態環保城市建設,已建成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7個,國家和省級環保模範城市19個,城市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二)改善城市生態,建設成都環城生態區
城市是具備相對較好的生活居住和生產活動條件,並擁有一定的精神文明所需要的物質基礎,由井然有序的良好環境所構成的人們共同生活的區域。理查德·瑞吉斯特認為“農村可以挽救城市,而城市則可以挽救整個地球”。麵對全球氣候變化,麵對日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聚居區,城市持續發展能力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地位的日漸凸顯。處於人口城市化加速發展期的四川,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多,城市規模將不斷擴大,城市生態建設對於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構築的效應明顯。應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做好四大城市群的生態建設,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實施生態市、環保模範城市建設工程,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將園林綠化作為生態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園林城市、園林縣城、園林城鎮創建活動。
重視城市生態建設,首位城市更應擔當重任。成都,是展示美麗四川城市之美的核心區。2011年,成都常住人口達1407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7.5%,地區生產總值達6950.58億元,占全省的33.1%。僅占全省市區麵積3.7%的成都,其建成區麵積占全省的比重高達27%,市區綠化麵積占全省的22.5%,建成區綠化麵積占全省的27.7%。從上述指標可見,成都市的經濟指標、城市建設指標等均表現出明顯的一馬當先特征。成都市生態城市建設在全省城市建設中具有標杆作用。推進成都市的環城生態區建設,對於改善城市質量、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明顯的綜合效應。經過前期的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成都城市宜居城市形象得到極大彰顯,城市綜合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成都是一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環城生態區作為市民休閑活動的親水景觀和濱水空間,猶如一條“綠色的翡翠項鏈”,讓城市水係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麗、水韻更加悠長,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現代化、國際化成都的生態環境,還將給成都的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生態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