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扶貧攻堅:推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1)(1 / 3)

核心提示:2012年末四川有農村扶貧對象750萬人,占全省農村戶籍人口比例約為11.4%,主要集中在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等四大連片貧困區。開展扶貧攻堅,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在要求,對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具有五個特點,凸顯六個轉變。全麵實施省新綱要,應該把扶貧開發融入“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通過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新村扶貧、能力扶貧和生態扶貧,即實施“五大扶貧工程”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

一、四川省農村貧困基本情況

(一)有關貧困與扶貧的幾個關鍵認識

1.貧困

要嚴格界定貧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這是因為:貧困本身是相對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曆史時期,貧困有不同的標準。美國的貧困線顯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線大為不同,美國四口之家年收入為13924美元(單身家庭為6932美元)以下即為貧困,而一般發展中國家即使年人均收入在300美元,就可以說已經脫離了貧困的下限。貧困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經濟問題。這是因為貧困人口不僅在發展中國家存在,在發達國家也存在;不僅在農村存在,在城市也存在;不僅是個別人、個別地區的問題,也是普遍的社會問題。

國家統計局對貧困下的定義是:貧困是指物質生活困難,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世界銀行的報告為貧困下的定義是:缺乏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它認為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是衡量生活水準的兩個合適尺度。但是,大多數國家使用這兩個尺度時,沒有把屬於福利範圍的內容,如醫療衛生、預期壽命、識字能力以及公共貨物或共同財產資源的獲得包括進去。實際上,前者是指狹義的貧困,即僅指經濟意義上的貧困;後者是指廣義的貧困,即是除經濟意義的貧困外,還包括了社會、文化意義上的貧困。

2.貧困標準

貧困標準又稱貧困線。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參數,一個是基本生存需要,一個是必須的營養標準。貧困線一般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以實物來表示,一種是以實物核定成貨幣來表示。目前通用的是後一種方法,世界銀行規定的國際貧困線有兩條:一條是每人每天支出不足1.25美元為絕對貧困線;一條是每人每天支出在1美元—2美元之間為低收入貧困線。中國則是主要以年人均純收入能否達到維持正常的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費用來衡量農村貧困人口,並主要用於劃分絕對貧困的。1984年用最低食品消費金額除以食品支出比重(119.73元除以60%),就得出1984年我國農村貧困線為199.6元,約為200元。在1984年的貧困線確定以後,再根據農村物價指數的變化計算各年的貧困線,當前的貧困線是2011年確定的2300元。

3.貧困的根源

一是人口擠壓。當人均收入提高時,人口增長率也隨之上升,導致人均收入又會退回到原來的水平;二是資本短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便辦不成事,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事實;三是環境惡劣。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大都處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許多地區又缺乏可供開采和滿足人們生產與生活需要的自然資源;四是素質低下。貧困者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很差;五是分配不公。多種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是貧困產生的原因;六是貧困文化。窮人由於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價值觀念,而一旦這種“亞文化”形成,便對周圍的人發生影響,從而代代相傳。

4.扶貧工作的特征

扶貧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政府主導性。雖然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麵、多層次的,但它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問題,是市場“失效”的一個重要表現,不應也不能由個人、企業或其他的社會團體去承擔和解決,因而扶貧是政府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對象確定性。開發扶貧的對象,從人口上看必須是“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屬於救助扶貧對象,不屬於開發扶貧對象。因賭博、懶惰等原因造成的貧困人口,也不屬於扶貧對象,政府隻能矯正這些人的行為。三是方式開發性。扶貧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經濟開發。即是把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自力更生和國家、社會的扶持幫助結合起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以緩解並消除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