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手抓集中連片區域扶貧攻堅,一手抓麵上扶貧開發整體推進。全省的四個連片特困地區是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的主戰場,必須要集中力量,全力攻堅,啃掉“硬骨頭”。同時,還要切實做好四個片區外麵上的扶貧開發,特別要注重綜合治理縣、鄉、村結合部的小區域貧困,從整體上緩解貧困問題。推進麵上扶貧開發,要特別堅持好分級負責原則,這是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3.扶貧開發目標上,由主要抓解決和鞏固溫飽轉變為促進貧困居民脫貧致富與貧困地區跨越發展相結合
目前全省已經基本解決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扶貧開發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既具有更有利的基礎和條件,又麵臨新的形勢和期待。這就要求必須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地調整扶貧開發目標,統籌銜接脫貧致富與全麵小康目標,堅持把推進扶貧開發與加快區域發展融合起來,把提高農村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作為著力重點,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既要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又要努力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4.扶貧開發內容上,由突出開發式扶貧轉變為扶貧開發政策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有效銜接
要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引導幫助貧困地區和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商品生產,開發當地資源,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同時,要實行扶貧開發政策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有效銜接,與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等有機結合,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為扶貧對象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5.扶貧開發方式上,由注重專項扶貧轉變為“五位一體”綜合治貧
要堅持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整合多種資源,充分調動和發揮政府、部門、行業、社會、群眾各方麵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主抓、行業主幫、社會主動、群眾主體的綜合治貧新方式。在專項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部門的職能和特點,積極促進貧困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要堅持全社會參與、合力推進,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支持貧困地區開發建設。要充分尊重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窮落後麵貌。
6.扶貧開發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資金轉變為集中力量扶貧攻堅
要加強對扶貧開發資金使用和扶貧資金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協調統一的扶貧資金管理機製,攢指為拳、捆綁使用,力爭用有限的資金每年都能紮紮實實地辦成幾件大事。
各類扶貧資金要相互整合,統籌安排,主要投向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和貧困村,集中用於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高扶貧對象發展能力和改善其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安排到貧困村特別是連片扶貧開發片區的涉農資金,要盡可能與扶貧資金結合起來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和發揮各類資金在扶貧開發中的使用效益。特別要說的是,為防止和克服“扶強難扶弱”現象,專項扶貧資金要投向最困難的村、最貧困的戶、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提高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四川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
2010年10月18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目前,“連片特困地區”的概念,已形成共識,普遍被扶貧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廣泛運用。
(一)四川省“四大連片特困地區”
所謂“連片特困地區”,是指因自然、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會等原因,一般經濟增長不能帶動、常規扶貧手段難以奏效、扶貧開發周期性較長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貧困地區,也即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從地域兼顧民族和政治的因素出發,四川連片特困地區,可分為“四大片區”,即是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
(二)連片特困片區的基本特征
連片特困地區主要特征是“集中連片”與“特殊困難”,可用“貧困麵集中、成因複雜、程度深”概括:
1.貧困狀況集中性
即貧困居民相對集中,貧困因子相對一致,貧困區域相對連片,即“集中連片”性——人口集中,地域連片。從貧困人口看,集中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區、限製開發區;從區域分布看,四川省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等四大連片貧困區,區域性貧困特征明顯。如四川秦巴山區行政區域麵積6.4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的13.2%,涉及廣元、巴中、達州、南充、廣安5市28縣,全省3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就有13個在該地區。目前仍是四川省貧困人口相對集中、貧困區域連接抱團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