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科學重建: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2)(1 / 2)

蘆山地震救災工作由搶險救援轉入過渡安置後,堅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則,按照防疫、防火、防雷電、防次生災害要求,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多渠道、多形式解決災區群眾的過渡安置問題,讓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幹淨水喝、有臨時醫療救助、有臨時安全住所,逐步實現“五恢複”即教育衛生秩序逐步恢複、辦公秩序基本恢複、基層黨組織體係基本恢複、文化設施基本恢複、群眾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複。

在蘆山地震的過渡安置中,為縮短過渡安置時間,節約成本,沒有采取汶川特大地震過渡安置中大量興建板房的做法,而是針對不同受災群眾采取各種具有針對性的安置措施。對於農村居民,鼓勵農民投親靠友,支持自搭自建簡易的臨時過渡住房。對於城鎮居民,少數的“三孤”人員、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由政府幫助解決居住問題,其他群眾由政府給予過渡補貼,鼓勵采取投親靠友和租賃房屋進行安置。對通過房屋安全鑒定經修複可確保安全的房屋,指導其進行維修加固,盡快讓群眾搬回居住。另外有少部分需要搭建過渡板房的,由政府幫助其進行搭建,確保受災群眾有地方住。在過渡安置期間,省委、省政府對受災群眾實施過渡安置期生活救助。對因災房屋倒塌和嚴重毀損無房可住的農戶,給予每戶2000元的自建過渡房補助。市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再增加每戶1000元的補助。對“因災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無房可住、無生活來源、無自救能力”的受災民眾進行臨時生活救助,包括發放補助金和救濟糧,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天10元補助金和1斤成品糧,救助期限為6個月。整個過渡安置工作將在2013年6月底前全麵完成。

三、大力提高災區重建水平

要實現“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標,災後恢複重建就必須大力提高重建水平,將科學重建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何貫穿科學精神?那就要既立足當前、盡快恢複災區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又著眼長遠、大力促進災區發展振興;既遵循自然規律、發展規律,又尊重群眾意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以民生優先為根本出發點,推進住房重建優化空間布局;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推進公共服務改善性重建,統籌調配公共資源;以骨幹交通和農田水利為核心,推進基礎設施重建,使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以生態經濟為主線,推進災區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變,為災區長久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以強調尊重自然為理念,通過生態修複構築災區生態安全屏障,有效實現災區生態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協調共贏。

(一)以民生優先為根本出發點推進住房優化性重建

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把城鄉住房重建放在首要位置,著力解決與災區城鄉住房恢複重建相關的標準、質量和住區設施配套等問題,製定有利於恢複災區人民居住條件的相關政策,實施有序的住房恢複重建計劃,並優先安排建設資金、土地供應及相關配套設施,爭取在兩年內基本完成災區農村住房恢複重建,三年內基本完成城鎮住房恢複重建。讓災區群眾早日住上安全、經濟、適用、省地的住房,實現家家有房住,使城鄉居民的住房安全性能明顯加強、配套設施明顯提高、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力爭達到人居環境優美、地方特色突出的恢複重建效果。

住房重建,安全是首要。選址盡量避免地震及次生災害對房屋的威脅,對每一處重建住房選址進行安全性評估,避開地震斷裂帶、滑坡、泥石流、山洪、洪水等自然災害危險地段,同時加強治理防護和監測預警。建設要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將工程質量作為生命線貫穿於重建的全過程。嚴格遵守災後房屋建築新的抗震設防標準,優化建築結構,注重安全性能,強化施工過程控製,提高施工質量,增強抗震防災能力,確保重建住房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安全要求。尤其是要提高農房設防水平,對重建農房進行強製性設防要求。增派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對受災農戶進行指導,加強農村建築工匠培訓,幫助農村受災群眾按照設防標準和要求重建住房。

在重建中,要高度重視和尊重群眾的自身實際、重建意願和生產生活習慣,在重建政策的製定、重建模式的選擇、建設方式的組織等方麵不搞一刀切,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鼓勵廣大受災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按照“尊重群眾、科學實施”的原則,結合地方實際和群眾意願,創新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規劃、聯合建設”、“統一規劃、集中自建”、“原址自建”、“異地安置”等重建模式,采取政府組織建設、開發企業組織建設、受災職工單位組織建設、受災群眾自行建設等多種方式。受災群眾根據自身需求和資源條件在政府的指導和幫扶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積極主動投身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