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重建是災區恢複重建和發展振興的內生動力,重建規劃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基調,充分利用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比如成都·阿壩工業園、廣元川浙工業園等“飛地園區”模式等,指導和推進災區工業生產力布局優化和提升。堅持調整結構、優化升級,優化布局、集聚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企業主體、政府支持等四大原則。產業重建不是簡單的恢複,而是在重建中調優結構、轉變方式、提升水平,推動工業發展走上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良性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增強災區“造血功能”。充分依托災區最大的綠色資源,加快培育發展綠色產業,壯大水電、農產品加工等資源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綠色電冶一體化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產業園區,推進災區產業布局調整。根據災區地質地理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多途徑推進適宜、適度重建區內產業園區的提質發展,增強產業承載能力。支持雅安市名山區、雨城區、滎經縣等地以原有的產業園區為基礎,建立完善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引進發展一批符合產業定位和發展重點的優勢企業、重點項目。在工業恢複重建中,災區應進一步加大工業項目的招引工作力度,依托本地優勢企業新上一批技術改造項目。我們將積極爭取各項政策,如設立專項資金、減免受災企業稅收、對受災地區實施優惠的信貸政策以及直購電試點、優先安排重建土地等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土地等優惠政策。
(五)以強調尊重自然為理念推進生態跨越性重建
生態環境的恢複重建,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科學,把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打造全國災區生態重建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實現生態資源大區向生態經濟強區的跨越。災區生態重建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的基本特征是要建設自然生態秀美、人文生態優美、社會生態和美的幸福美麗新家園。自然生態秀美,就是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把合理開發資源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徹底改變傳統經濟單一的資源依賴,形成多元化的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人文生態優美,就是要充分利用曆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生態創意產業,構建覆蓋災區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社會生態和美,就是要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按照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的“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堅持民生優先、共同富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把災區建設成為生產更現代、城鄉更協調、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社會更和諧的生態發展示範區。
四、奮力推動災區跨越提升
五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的災後恢複重建是一場宏大、前所未有和紛繁複雜的全民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災後重建的理念上進行了根本性創新,將發展作為其最重要的本質特征,以災區經濟社會超常規重建、跨越式發展為核心,堅持走立足發展、全麵跨越的發展型重建之路,形成了發展型重建的模式。蘆山地震災後科學重建的最終目的也是要推動災區各項事業實現跨越提升。
縱觀國內外的地震災後重建模式,一般都采取了先恢複後發展的方式。即優先恢複基本的、緊急的住房、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項目,再進行產業重建,而在產業重建中大多也是以先“複原”為主,再考慮“升級”發展。其災後重建的速度比較緩慢,重建周期較長。實際上,在分析許多國家(地區)的災後重建結果後可以發現,各國(地區)對其地震損毀的住房、設施、企業等等的重建主要是“恢複”,提檔升級的“發展”隻是個別國家或一國的局部領域,而且屬於較低程度的“發展”。
我們現在提出的推動災區實現跨越提升,不再是災區原貌的簡單恢複而應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不再是重新回到發展原點而應實現根本性提升,通過巨災帶來的重建機遇實現災區的超常跨越發展,讓災區經濟社會通過重建重新躍升到全新的發展高度。一是發展水平全麵高於災前。災區城鄉住房、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的現狀要顯著超過災前原有水平,讓災區群眾住進更加漂亮舒適的房屋,讓災區群眾享受更高層次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讓災區擁有更加寬敞平坦的道路交通。這意味著通過地震的“涅槃”,使災區麵貌發生天翻地覆的“重生”。二是在民生優先基礎上實現產業重建。產業重建對於擴大就業和扶貧幫困,推動災區經濟發展上台階、人民生活上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要使重建領域涵蓋民生項目和產業項目,在確保民生項目重建的基礎上,讓產業重建成為災區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在確保民生項目保質保量完成的前提下,聚集各方力量和各種資源,通過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來實現災區經濟社會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專欄 國外地震災區恢複重建的主要做法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區發生了裏氏7.2級大地震,造成6432人死亡,34523人受傷,房屋毀壞超過10萬棟,基礎設施破壞嚴重,造成經濟損失達到1000億美元,是日本戰後遭遇的最大一場自然災害。當年7月,日本“阪神·淡路震災複興規劃製定調查委員會”便製定了為期10年(至2005年)的“阪神·淡路震災複興規劃”。該規劃提出了重建的5個基本目標:①建設21世紀的福利城市;②建設向世界開放、充滿文化氣息的社會;③建設既有產業高度化、新型產業茁壯成長的社會;④建設抗災能力強、能夠安心生活的城市;⑤形成多核網絡型都市圈。同時,該委員會提議將規劃前5年目標中對災民生活的支援、廢墟和瓦礫的處理、公路與港口的修複、社會福利設施和文教設施的修複重建等需要緊急應對的重建事項作為“複興特別事業”,由中央政府給予特別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礎上,受損最重的兵庫縣政府又製定了災民住房、公路、鐵路和港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建計劃,即“緊急複興3年規劃”。其中,“兵庫住宅複興3年規劃”提出:到1997年(3年內),建設125000套住宅的目標。在隨後的重建過程中,兵庫縣還先後製定了“複興規劃推進方略”(1999年3月)、“後期5年推進計劃”(2000年11月)、“最終3年推進計劃”(2002年12月),作為複興規劃的補充和細化。兵庫縣《產業重建計劃》明確設定了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其中,中期目標為3年,主要是“企業再建、恢複”。具體從兩方麵努力:①通過產業基礎設施的全麵恢複和各個領域的企業再建等,使淨產值恢複到震前水平。②基於長期目標展望,推動現存產業的結構優化,打造符合21世紀要求的新技能、新產業的基礎。此外,以大概10年為期限設定了長期目標,主要是為了“全麵重建”。具體從兩方麵著手:①使淨產值回歸到假設沒有地震災害影響的情況下的原來的成長軌道上,或者有所超越。②為了確保麵向21世紀的長期持續的發展,應力求構建新的產業結構。可見,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災後重建過程,是優先實施災民住房、公路與港口、社會福利設施和文教設施等“複興特別事業”(緊急複興項目),再進行“企業再建、恢複”(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其先恢複後發展的特點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