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談到德中之間的發展,不管是經濟上的合作,還是其他領域的發展,我都會盡我個人的所能來促進合作關係的發展,我將充分利用一切交流上的可能來推動這方麵的發展。當然,任總理的時候推動起來會更有利一些,但是我現在不在位了,我還是會推動的。那麼談到你的第二個問題,我想如果我能夠幫得上忙的話,我會盡可能地向我身邊的德國企業家來推薦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我還想給組委會或者相關的負責人一個建議,就是請他們直接同德國駐華大使館取得聯係。對德國駐華大使和大使館來說,推動中德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一直就是他們工作的重點,他們也是最了解情況的。他們了解哪些企業願意參加,或者是推動哪些德國企業來參加這個博覽會,以便能夠讓這個博覽會辦成一個成功的國際博覽會。
新華社記者:施羅德先生,四川汶川遭遇8級地震以後,國際社會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和援助,德國政府也提供了大量援助,下一步還將提供怎樣的援助?
施羅德: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們都從媒體上看到了地震後的一些畫麵,這些畫麵深深的震撼了德國和德國民眾。這次地震給中國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像我這樣有孩子的人,是非常了解地震給中國人帶來了多麼大的傷痛,很多學校已經完全倒塌了,很多孩子被壓在了廢墟底下,我們是非常能夠體會到這種失去家園、失去孩子的傷痛的。地震災害之後,德國很多慈善協會,包括德國的經濟界、德國政府都給予了中國大量的支援。德國聯邦政府在地震後迅速作出了很多援助決定,然後向中國迅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物資,包括帳篷、被子,還包括一個野戰的流動醫院。這個流動醫院現在已經醫治了很多在地震中受傷的群眾。德國的外長近期將來中國訪問,並會去災區訪問。我想外長一定會同中方有關負責人來進一步探討中方還需要哪些援助,德國政府還能提供哪些幫助,但是我想德國幫助中國的意願是非常強烈的。作為中國的朋友,德國支持中國。
中新社記者:施羅德先生,您覺得中國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施羅德:首先我想談一點,就是中國企業現在的內在動力已經足以讓中國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可以舉幾個例子,在煤礦產業、在電訊業、在鋼鐵產業方麵,很多中國的企業已經開始活躍在國際市場上。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包括金融業、保險業也都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我想中國企業走國際化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而且現在有很多的中國企業也願意投資到國外的一些市場上去,在德國也有很多中國企業的投資。德國是願意看到這些來自中國的投資的。現在德國有一些人對中國投資者有一些擔憂,但是我認為我們是不需要有擔憂的想法的。這個邏輯就是,德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對我們這樣的國家來說,我們要保持這樣的領先地位當然需要開放的市場,而我們需要開放的市場就不能首先對我們自己的市場設門檻兒。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施羅德先生您好,奧運會今年8月8日在北京舉行,屆時您是否願意接受邀請參加開幕式?還有就是汶川大地震後中國的青年,特別是“80後”表現出了不一樣的動作,國外媒體包括德國媒體對此有很多積極的評論。我想請問施羅德先生,您對中國的青年一代,特別是“80後”又有什麼評價?
施羅德:先談您的第一個問題,去年我就已經拿到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給我參加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邀請。我想,無論這個邀請是從哪個方麵來的,是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還是中國政府還是北京奧組委,我拿到了邀請就要遵守承諾,我會來參加奧運會的。如果到時候我來參加奧運會的話,我一定會帶上我17歲的女兒,因為她現在正在學習中文。
中國“80後”在我的印象中有幾個特點:首先,就是他們非常喜歡追趕潮流;第二個是他們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同時他們又非常開放,具有很多國際化的品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還沒有忘記傳統。這次地震之後“80後”對地震的積極支持和援助,就體現了一種團結的精神,而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就是團結,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年輕的一代感到驕傲。
香港《文彙報》記者:德國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人士,比如說馬克思,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山西也具有豐富的人文曆史,我想問一下施羅德先生,對於德國與山西的文化交流您有些什麼樣的看法?
施羅德:德中文化交流向來就是非常緊密的,我非常高興您剛才讚揚德國是一個具有文化傳統的大國,很多的文化名人。這些話完全適用於中國。因為中國也是一個傳統的文化古國。在歐洲包括德國,很多人都是懷著很崇敬的心情來看待中國的文化傳統。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雙方文化交流的密切,就是現在德國政府正舉辦一個文化活動,主要的任務就是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主要是中型城市,從文化的角度來展示德國的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