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全球氣候(3)(1 / 3)

CBN: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直接影響有哪些?

布勞恩:氣候變化會造成水資源稀缺,此外,氣溫升高就會對亞洲國家的稻米生產造成破壞。最新調查顯示, 到2050年,全球小麥的產量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降低40%,稻米降低20%。並且,海平麵上升還將影響一些亞洲國家的良田。

CBN:在你看來,氣候變化主要威脅的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哪些地區和國家受威脅最嚴重?

布勞恩: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不僅那些氣候狀況本來就糟糕的國家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我們要知道,受影響最嚴重的還包括很多偏遠的非洲國家和中東國家,亞洲的越南受影響也比較嚴重,這些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能力比較薄弱。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地方還沒有對氣候變化問題形成正確和全麵的認識。

CBN: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協助發展中國家農民應對氣候變化、公平貿易,農產品定價等方麵工作是否已經到位?

布勞恩: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中的糧食項目在保證糧食安全方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現存資源有限,而且需要更多的改革,他們需要加強同私人企業,研究機構的合作。

CBN:全球農業應該采取哪些主要的步驟應對挑戰?

布勞恩:三個步驟。首先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同農業有關的協議,同時要在增加對農業資金投入的問題上達成共識,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加強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二是應該鼓勵各個國家在應對減少氣候變化方麵增加投入。三是有必要建立國際公共研究係統,促進對應對氣候變化和農業發展方麵的科技信息的共享與交流。

CBN:氣候變化可能對中國農業造成什麼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能得到保證嗎?

布勞恩:在我們研究所做的“氣候變化造成的未來糧食減產的地區”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南方的未來糧食產量會有所減少,但北方的產量會有所增加。而且,除非出現重大突破,小麥的產量會下降。中國未來糧食產量的情況,我們還要進行研究。

在過去的30年來,中國向世界證明了,其糧食生產在大體上是可以養活自己的。隻要繼續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中國是可以生產自己所需的糧食的。同時,如果中國增加同其他的國家在農業知識和技術上的共享和交流,中國還會對養活世界其他的人口作出貢獻。

對中國來說,水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應該注重對水的管理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但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可以養活自己。

★赫澤高:應對氣候變化的錢由誰來出?(2009年11月26日)

距離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隻有不到20天了。為促進各方達成有關協議,大會主席和主持人、丹麥氣候和能源部長康妮·赫澤高正利用最後的機會向各國遊說。回答《世界博覽》雜誌的問題時,她正搭乘飛機從埃及飛回哥本哈根。

世界博覽: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聯合國已經召開五次氣候變化談判,談判各方並未在減排目標和資金等關鍵問題上取得實質進展。您認為各方在哥本哈根能達成協議嗎?

康妮·赫澤高:我們目前的確麵臨嚴峻形勢。但是我對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還抱有希望,我們看到,各國領導層已經表現出良好的政治意願——在哥本哈根達成一份雄心勃勃、非常明確的全球性協議。

在過去兩年的談判中,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重要議題明顯成熟,比如對采伐森林的限製、如何在技術方麵實現減排等。目前,我們仍在減排的份額、資金等少數關鍵性政治議題上受阻,需要各國的領導層拿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氣候大會的議題才會得以“開鎖”。

世界博覽:美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其態度決定了整個氣候大會的結果。之前的布什政府曾退出《京都議定書》,根據您的估測,奧巴馬政府是否會支持並簽署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