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有瞿秋白的理念和心血。《子夜》問世後,瞿秋白也熱情地給予肯定。至於《動搖》,應該是當初作為政治家的瞿秋白所鄙棄的。但瞿秋白臨死前所留戀的茅盾作品,居然不是《子夜》而是《動搖》,原因何在呢?
一
《子夜》至今仍被視作是茅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子夜》在某種意義上是茅盾和瞿秋白共同創作的,這一點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常識。《子夜》出版後,瞿秋白曾撰文大加推崇,評價甚高。然而,瞿秋白真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子夜》嗎?
瞿秋白與茅盾可謂是多年知交。二人於1923年相識於上海大學。其時,從蘇聯回國不久的瞿秋白除了黨內工作外,還在上海大學任社會學係主任,而沈雁冰①則在上海大學中國文學係兼課,講授“小說研究”。瞿、沈二人當時是“黨內同誌”,主要擔任的都是黨內的職務,上海大學的教務不過是一種副業。不但在黨內活動中二人經常碰麵,在居處上,兩家也成了鄰居。沈雁冰夫人孔德沚還由瞿秋白夫人楊之華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3月,瞿秋白為籌備中共五大而離開上海到了武漢。同時,沈雁冰也被中共中央派往武漢工作,並且在瞿秋白的直接領導之下。瞿、沈二人雖都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從事著政治活動,但二人的政治熱情是並不相同的。這時期的瞿秋白,處於政治生涯的上升時期,熱情高、幹勁足,抱重病而日以繼夜地忙碌。沈雁冰則態度有所不同。鄭超麟在《回憶沈雁冰》一文中寫道:“當時,我們做黨內工作的人對於沈雁冰的評價,認為他不是一個積極的黨員,但如果黨組織派給他什麼任務,他會毫不遲疑地完成的。”②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分共”,國共全麵決裂。共產黨人在武漢亦遭捕殺。沈雁冰潛回上海,開始寫《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1928年7月,寫完了《追求》的茅盾(其時,沈雁冰已開始以“茅盾”筆名名世),去了日本。
①“茅盾”這個筆名要到1927年開始寫小說時才用。
②鄭超麟:《回憶沈雁冰》,見《鄭超麟回憶錄》(下冊),東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928年5月,瞿秋白到了莫斯科,籌備中共六大。會後,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而留在蘇聯。1930年8月,瞿秋白回國。在此前不久的1930年4月,茅盾也從日本回到了上海。於是二人恢複了聯係。在1931年1月初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米夫煽動王明、博古等所謂“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造反奪權,全麵掌控中共,瞿秋白則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隱居在上海。在政治上被冷落了的瞿秋白,便想到文學界來尋求安慰和支撐。瞿秋白與茅盾恢複聯係後不久,茅盾開始構思和寫作《子夜》。在寫作《子夜》的過程中,茅盾與瞿秋白在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上,有過細致的討論,瞿秋白懷著強烈的興趣,提了許多建議。1933年2月,《子夜》出版,瞿秋白在4月3日的《申報·自由談》上以“樂雯”的筆名發表《〈子夜〉與國貨年》,又在8月13日、14日的《中華日報·小貢獻》上,以“施蒂爾”的筆名發表《讀〈子夜〉》,兩文都對《子夜》做了熱烈的稱頌。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捕,被囚於國民黨三十六師師部。6月18日被殺。知道自己生命已走到盡頭的瞿秋白,在獄中寫下了一生中最後的文字《多餘的話》。這篇兩萬多字的《多餘的話》,是這樣結束的:
最後……
俄國高爾基的《四十年》《克裏摩·薩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魯定》,托爾斯泰的《安娜·卡裏寧娜》,中國魯迅的《阿Q正傳》,茅盾的《動搖》,曹雪芹的《紅樓夢》,都很可以再讀一讀。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永別了!①
瞿秋白喜愛文學,也有很高的文學鑒賞力。在這番臨死前的“多餘的話”中,瞿秋白也不忘談到自己留戀的文學作品。所舉出的七部作品中,四部是俄國的,這且不論。而其餘三部中國作品中,居然有一部是茅盾的《動搖》。留戀《阿Q正傳》,留戀《紅樓夢》,都很好理解。但留戀茅盾的《動搖》,就很耐人尋味了。如果茅盾的作品根本沒有“入選”,誰也不會覺得奇怪。作為一個頗富有文學修養的人,臨死前仍留戀的數部作品中,本就不應有茅盾的位置。退一步說,對於瞿秋白來說,臨死前如果還留戀茅盾的某部作品,那也應該是《子夜》。《子夜》中有瞿秋白的理念和心血。《子夜》問世後,瞿秋白也熱情地給予肯定。至於《動搖》,應該是當初作為政治家的瞿秋白所鄙棄的。但瞿秋白臨死前所留戀的茅盾作品,居然不是《子夜》而是《動搖》,原因何在呢?
①瞿秋白:《多餘的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1月版,第35-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