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頒獎辭(1 / 2)

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有好幾個國家的許多著名作家,瑞典學院已決定將該獎頒給一位作家;他的提名獲得了六十多位德國藝術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的支持,他就是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澤。這個名字複蘇了我們對青春期及成年時代的記憶:尤其,我們仍記得他的短篇小說所給予人的文學性喜悅。雖上了年紀,他仍精力充沛,如果評審委員會是將此殊榮頒給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以表示讚美的話,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評審委員會並不受年齡問題的牽掣,當然也包括除了具有真實價值性的任何問題。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澤於公元1830年生於柏林,他的父親是哲學家卡爾·威爾漠·海澤,一位文雅然又堅毅的學者。從猶太籍母親茱莉·沙林身上,海澤可能繼承了熱情而活潑的氣質。海澤在許多方麵顯示出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幸生長於一個對他嗬護備至的家庭。他的求學時代過得很快,學習力強,有一段時間就讀於柏林,後來在波恩大學跟著菲特烈·□茲研究浪漫小說語言學,公元1852年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其後海澤獲得獎學金而得以到意大利旅行,因此通曉該國的藝術和文學。接著他的讚助人——詩人伊曼紐爾·該伯爾向他介紹了一位藝術史學家,不久後,海澤便和其女瑪格麗特·庫格勒訂婚。他不知道如何找到工作,該伯爾再次幫助他,使其免除物質上的一切困擾。蒙該伯爾的推薦,在慕尼黑的馬克西米連二世授予他一名義教授的職位。他的惟一職責在於參加皇上召開的文學晚會。公元1854年5月15日,他和瑪格麗特成婚,喜氣洋洋的年輕夫婦乃定居於慕尼黑,從那時起海澤就住在那兒,除了偶爾逗留於他喜愛的意大利。接著他成為繁盛人文生活的中心人物。海澤傳記的詳細記載裏,隻提及瑪格麗特逝世後的幾年他再婚,這次的對象是迷人的安娜·舒巴特。

公元1855年至1862年之間,海澤寫了第一部散文體小說,分為四冊,成了這一類型的名家。在海澤諸多小說中,值得~提的有《倔強的姑娘》(1853);《安德瑞·台芬》(1859),饒富威尼斯色彩;具有強烈感的《尼瑞娜》(1875),係描述雷奧帕第的生活插曲;以及具有深奧道德觀的《母親的肖像》(1859);還有描寫奇妙的抒情詩人的小說《馬利恩》(1855)。在他的小說裏,海澤保持其作品的嚴密準則,不刻意去製造故事的魅力和奔放不羈。他拓展自己的小說理論。至於“小說的文學價值”,他寫道,“應該代表著重要的人類命運。所闡述的不必是每天的遭遇,但應該向我們透露出人性新的一麵。視野狹窄的故事必須講求緊湊性。”

名正言順地說,海澤乃是現代心理學小說的開創者,他的小說裏難得有偏見,這可能就是我們獨愛他兩部具有歌德式客觀性的長篇小說一《人間孩童》(1872)與《在樂園裏》(1875)——的理由,兩者探討的是道德問題,前者論及的是自狹窄教條中尋找道德的獨立性,後者則討論對抗苛刻清教徒的防禦術。兩部作品均明顯地發揚了作者的人道精神。《在樂園裏》還生動地描述了慕尼黑藝術家的世界。而《反抗潮流》(1904)裏,海澤以反對決鬥的態度,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見提出挑戰。《維納斯的誕生》(1909),闡明了特異的青春力量,該書去年出版,書中所采用的雙重手法——從偏狹的禁欲主義裏維護藝術自由,並對摹仿低俗、平庸、簡單心態的自然主義予以爭辯——。借以他一貫而堅決地拓展他畢生所追求的美感信念。

無論如何,海澤不隻是小說和短篇故事的作家,他也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抒情詩人。他以韻文寫成風格明朗的小說,其中采用三行體的《蝶螈》(1879)尤其令人難忘。戲劇雖非他本行,他究竟也寫過出色的劇本,從總數超過五十部中可挑出兩部來談——一是具有愛國意識的《科爾堡》(1865),一是有趣的劇本《哈德裏安》(1865)。劇中哈德裏安的智慧和悲傷以一種最令人感動的手法被結合、被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