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成立(3)(2 / 3)

《字林周報》的報道明明白白的寫道:大東旅社凶殺案發生在“7月31日”。

此後,李俊臣所發現的陳公博的《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一文,也明確地寫道:“7月31日那天早上5點多鍾,我睡夢中忽聽一聲很尖厲的槍聲……”

接著,為了考證中國共產黨“一大”的會期,邵維正也查閱了當時上海各報,都一致表明,此案在7月31日發生。

另外,在陳公博1924年所寫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一文中,也有一句:法國警察突然出現在李公館,是“在大會的第一周周末”。

7月30日正是周末——星期六!

由此,曆史學家們準確地推定了法國巡捕闖入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場的日子是7月30日!

陳公博在一夜之間兩次受驚,不敢在上海久留。雖然他清楚聽見槍聲,卻沒告訴茶房,生怕警方在偵查此案時會要他充當證人。他並不怕當證人,隻是在作證時,警方勢必會盤問他姓名、從何處來、來此何幹之類,萬一把他與李公館聯係起來,那就麻煩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大東旅社的總經理郭標,是陳公博的同鄉。“廣東人和廣東人總容易說話”,他跟郭總經理打了個招呼,把行李暫且寄存在大東旅社,便帶著太太李勵莊到杭州散心去了……

匆匆轉移嘉興南湖

7月31日早上7時35分,一列快車從上海北站駛出,朝西南進發。

在各節車廂裏,散坐著中國共產黨“一大”的代表們。隻是他們仿佛互不相識,各自獨坐。他們之中有張國燾、李達、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劉仁靜、周佛海、包惠僧。何叔衡是否去了,尚是一個待解之謎。據有的當事人回憶,何叔衡提前回長沙了。

比起三天前,這趟車算是空的。三天前(7月28日),正值陰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南湖的“荷花生日”,四麵八方的人趕去慶賀,湖裏的船也驟然猛增。那天夜裏,湖裏舉行燈會,波光燈影,美不勝收。

不過,比起平日來,這趟車裏去南湖的遊客稍多一些。因為這天是星期日,上海方向早去晚歸的遊客自然比往常增加。

那時的快車,其速度隻相當於今日的慢車。小販們在車上叫賣醬油瓜子、豆腐幹、五香豆,旅客們慢條斯理地咀嚼零食,打發著時光。

王會悟小姐緊挨著李達。她今日顯得格外興奮——她是“領隊”兼“導遊”。她小巧的手提包一直不離身,包裏放著這次去南湖的活動經費。

嘉興是座古城,秦朝時稱由拳縣。到了三國時,這兒屬吳國,設置嘉興縣。嘉興在大運河之側,又是滬杭鐵路的中間點,也就興旺發達起來。

南湖是嘉興勝景,遊嘉興者差不多都是為了遊南湖。

南湖與大運河相連,古稱陸渭池,雅稱鴛鴦湖——因為南湖分東、西兩部分,形狀如同兩鳥交頸,便得了鴛鴦湖之名。

比起杭州西湖來,嘉興南湖顯得小巧而精致。湖麵不大,當年虛稱八百畝,如今經航空攝影精確測定,南湖水麵麵積為624畝。它是一個平原湖,放眼望去,湖的四周鑲著一圈依依垂柳。

南湖之妙,妙在湖中心有一個小島,島上亭台樓閣掩隱在綠樹叢中。

南湖原本一片澤國,並無湖心島。那是在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修浚城河,把挖出的泥用船運至湖心,堆成了一個人工小島。

本來在南湖之濱,矗立著一座設計獨具匠心的南國風格的樓。登樓眺望南湖,在春雨霏霏的日子裏,四處煙雨茫茫,得名“煙雨樓”。那是公元940年前後五代後晉時,吳越國國王錢鏐第四子廣陵王錢元璙所建。

趙瀛在南湖堆出一個人工島之後,翌年,便把煙雨樓拆移到島上。這樣,光禿禿的小島上冒出一座飛紅流翠的煙雨樓,又栽上銀杏、垂柳,頓時美若仙境。

萬曆十年(1582年),嘉興知府龔勉又下令在煙雨樓側建造亭榭,南麵拓台曰“釣鼇磯”,北麵築池曰“魚樂國”。如此這般,南湖如同錦上添花,姿色益增。

南湖名聲大震,是在清朝那位“旅遊皇帝”乾隆的光臨之後。

乾隆愛南湖,尤愛湖心島上的煙雨樓。他六遊江南,曾八次登南湖煙雨樓,前後賦詩近二十首!這樣,在湖心島,四處可見到乾隆禦筆:

春雲欲泮旋蒙蒙,

百頃明湖一棹通。

回望還迷堤柳綠,

到來才辨榭梅紅。

不殊圖畫倪黃境,

真是樓台煙雨中。

欲倩李牟攜鐵笛,

月明度曲水晶宮。

這位“旅遊皇帝”甚至帶走了煙雨樓的圖紙,在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的青蓮島——仿建了一座煙雨樓。不過,乾隆再三歎息,承德的煙雨樓隻是形似而已,登樓卻不見煙亦不見雨!

打從乾隆禦駕多次臨幸,南湖聲名鵲起,慕名前來遊覽者日眾。尤其是清明前後,春雨瀟瀟,垂柳初綠,煙雨蒼茫,南湖洋溢著朦朧之美。

南湖的另一盛事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冬,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路過嘉興,各界人士萬餘人集結於車站歡迎。孫大總統下車後,來到蘭溪會館,發表了一小時演說,掌聲雷動。演說畢,孫中山遊南湖煙雨樓,在樓前留下一幀照片:穿一件毛皮大衣,雪白的襯衫領子,係著一根領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