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佛海的《往矣集》附錄中,收入楊淑慧寫的《我與佛海》,談及與周佛海“一見鍾情”:
那時恰好暑假開始,王女士[1]是我的同學,有一天她硬要我到她新居去玩,她的丈夫李達,便請我們吃西瓜,因為西瓜剛上市。當我們正在吃瓜的時候,佛海便進來了,高個子,頭發亂蓬蓬的,一套山東府綢製的白西裝,背上已染成枯草般顏色,髒得不成樣子。他的態度很隨便,王女士把我向他介紹,他隻隨便點點頭,徑同李達談起天來了。他與李達是同學,他們一麵吃瓜,一麵談得很起勁。
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謂“一見傾心”的話,那麼,我與佛海也許可以說正是屬於此類或準此類的了。
我與佛海麵對麵坐在一起,他不說話,我也不說話,因為實在大家也並沒有什麼話可說。
他的態度很隨便,但隨便之中仍不失溫文瀟灑,決沒有絲毫粗魯不懂禮的樣子。他的衣服雖然髒,頭發雖然亂,但在又髒又亂的衣服頭發之外,卻有一張英俊挺秀的臉孔,神采奕奕,令人尚不發生惡感。
吃完了瓜,李達和王會悟便慫恿佛海伴送我回家。那時我的家是住在卡德路[2]祥富裏106號。一路上彼此還是默默無言,走著,走著,我不時垂頭看自己的腳跨步子,他不時回轉頭去看街道一旁的鋪子,也許是在瞧行人。好容易到了我家門口,我客氣地邀他進去坐一會,他客氣地推謝了,說是下次再來吧,我也不再留。
從此我們又見麵了幾次,他送我幾本自己著譯的書籍,如《社會問題概觀》等,我帶回家去,讀了一遍又一遍。他的文字很鋒利,能感動人,初不料見到他本人,卻是那樣沉默寡言。
漸漸的我知道了他的曆史,他是個共產黨,在湖南曾娶過妻子……
就這樣,周佛海和楊淑慧熱戀了。那時,李達住在老漁陽裏2號,所以楊淑慧對那幢石庫門房子極為熟悉。事隔多年,當她領著沈之瑜去尋覓當年舊址時,她首先找到的便是老漁陽裏2號。她也曾隨周佛海去過李漢俊家,去了幾回。有時,是周佛海托她送文件到李漢俊家。這樣,她認得李公館,隻是印象不深,所以解放後她在貝勒路徘徊多時,才終於把李公館找到……
中國共產黨剛剛建立,工作千頭萬緒,而設在上海的中央局群龍無首——周佛海不僅正忙於戀愛,而且他當時的聲望擔當不起代理書記之職。於是,馬林堅決要求陳獨秀辭去廣州的職務,回到上海專門從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作。李達、周佛海不悅,張國燾不吭聲,但馬林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為了動員陳獨秀返滬,馬林派出了包惠僧去廣州。
包惠僧坐海船去到香港,又改乘火車到達廣州,依然落腳於廣州昌興馬路23號二樓《新青年》雜誌發行部。
包惠僧向陳獨秀陳述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意見。那時,陳獨秀在廣州的處境亦不甚好。於是,他決定離開廣州。9月9日,廣東省教育委員會為陳獨秀餞行。
陳獨秀和包惠僧一起回到了上海,仍住老漁陽裏2號。
這時,張太雷和楊明齋已經從蘇俄回到上海。張太雷擔任馬林的翻譯。
抵滬翌日,陳獨秀便在張太雷陪同下前去拜晤馬林。這是陳獨秀與馬林第一次會麵。
不料,他們見麵不久,便爭吵起來。陳獨秀和馬林都是脾氣直爽而又個性極強的人,馬林戲稱陳獨秀為“火山”,動不動會“爆發”。其實,馬林自己也是一座“火山”。陳獨秀跟維經斯基相處甚為融洽,那是因為維經斯基溫文爾雅、待人和悅。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街景
馬林這座“火山”,曾在上海馬路上“爆發”過:那是他見到一個外國人欺侮中國苦力,怒不可遏,“火山”爆發,跟那個外國人大打出手,可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馬林與陳獨秀在一起,如兩隻碗叮叮當當碰撞著。
據包惠僧回憶,爭論的焦點是:
馬林按照第三國際當時的體製,認為第三國際是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總部,各國共產黨都是第三國際的支部,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方針、計劃應在第三國際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陳獨秀認為中國共產黨尚在幼年時期,一切工作尚未開展,似無必要戴上第三國際的帽子,中國的革命有中國的國情……[3]
張太雷既理解馬林的意思,又懂得陳獨秀的心理,在兩座“火山”之間調解著,以求縮小分歧……
就在兩座“火山”在一次次會談中彼此“爆發”著的時候,10月4日,一樁突然發生的事件,使會談中斷了。
那是陳獨秀返滬之後,上海報紙披露了他的行蹤,馬上引起了法租界巡捕的注意。
早在法租界巡捕闖入李公館的翌日,法租界官方就正式發出一份公告。1921年8月2日《上海生活報》曾刊載:
前天[4],法國警察通知法租界的中國團體說,根據新的規定,一切團體在他們待的地方舉行會議必須在48小時以前取得警察的批準。
顯而易見,這是法國警察在7月30日晚發覺李公館內“中國團體”在開會而發出的警告式通知。
從此,法國警察加倍注意“中國團體”的動向。
老漁陽裏2號,恰恰又在法租界,在法國警察的管轄範圍之內。陳獨秀成了密探跟蹤的對象——尤其是陳獨秀一次又一次與馬林密談,而馬林則是密探監控的重點人物。
10月4日下午,老漁陽裏2號的黑漆大門忽地響起敲門聲。這顯然是陌生客人來臨,因為熟人都知道進出後門,不會去敲前門。正在客廳閑坐的包惠僧趕快去打開前門,隻見門外站著三四個陌生人,一副上海“白相人”的派頭,說是要“會一會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