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成立(6)(3 / 3)

陳獨秀

由於此信是陳獨秀寫給維經斯基的,馬林也就帶來了以維經斯基名義下達的文件,等於答複了陳獨秀。

馬林是提出“國共合作”重大戰略的第一人,他還同時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應建立“統一戰線”這一重大決策。

馬林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在爪哇工作期間,他發覺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印尼共產黨前身)又弱又小,而伊斯蘭教聯盟龐大而鬆散。他建議,兩個組織的成員可以保留自己原來的身份而互相加入。這樣,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的成員便迅速地進入伊斯蘭教聯盟的領導核心之中,使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的力量很快壯大。

馬林來到中國之後,他覺得中國共產黨的情況類似於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而國民黨的情況類似於伊斯蘭教聯盟。馬林以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保留自己身份的前提下,應加入國民黨,進入國民黨的領導層,這樣可以迅速壯大中國共產黨。

馬林這一戰略性的意見極為重要,所以,應當說馬林是國共合作的首創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統戰策略的提出者和製定者。所以,馬林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統戰鼻祖”。

在中國共產黨“一大”,馬林就已經談了自己的這一見解,隻是當時他的意見未受到重視。

當時,設在伊爾庫茨克的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看重吳佩孚,希望中國共產黨與吳佩孚建立合作關係。

維經斯基則與陳炯明“長談三次”,又傾向於與陳炯明合作。

馬林經過深入調查、了解,指出吳佩孚、陳炯明都不可靠。1921年12月23日,馬林在張太雷陪同下到廣西桂林拜望了孫中山,在孫中山的大本營裏住了九天,對國民黨進行了仔細的考察。孫中山向馬林表示,雖然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但是他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一致的地方。

馬林從桂林歸來,寫報告給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張中國共產黨應與孫中山合作。

馬林的意見,得到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的支持。

這樣,1922年3月底,馬林從北京來到上海,便非常明確地向陳獨秀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兩黨的黨內合作的方針。

馬林的意見受到陳獨秀的堅決反對,兩座“火山”在一起,誰也說服不了誰。

陳獨秀意識到,要想說服馬林,唯一的辦法是向馬林的上司——共產國際執委會——打報告。這樣,陳獨秀發出了給維經斯基的信。

馬林也意識到,要使陳獨秀接受他的意見,唯有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執委會麵陳自己的主張。

“西湖會議”場景(油畫)

在莫斯科留克斯飯店,馬林和維經斯基長談。維經斯基讚同馬林的意見。馬林、維經斯基又向主持共產國際常務工作的斯大林、季諾維也夫作了彙報。

這樣,共產國際執委會在7月18日作出了正式決定,讚同馬林的意見。

於是,馬林帶著那件具有“尚方寶劍”般威力的襯衫,返回中國。

見到襯衫上的文件,陳獨秀當即明白,自己的意見被共產國際否定了。

為了統一思想,馬林建議召開一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國共合作問題。

陳獨秀同意了。

於是,1922年8月29日、30日,在杭州西湖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全會,亦即“西湖會議”。

出席會議的是五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此外,馬林以及翻譯張太雷出席了會議。

馬林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意見。

盡管馬林有著共產國際的“尚方寶劍”,在會上,馬林還是受到激烈的反對,其中包括陳獨秀和張國燾。

張國燾後來在《我的回憶》一書中,這麼憶及西湖會議:

馬林在這次會議中是主要的發言者,他堅持共產黨員必須加入國民黨。大概是為了減少反對,他避免提到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犯了“左”傾幼稚病。他的論點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國民黨,為實現關於國共建立聯合戰線唯一可行的具體步驟。其主要理由大致是:第一,中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隻能有一個民主的和民族的革命,決不能有社會主義的革命;而且現在無產階級的力量和其所能起的作用,都還很小。第二,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黨是中國現在一個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的政黨,不能說它是資產階級的政黨,而是一個各階層革命分子的聯盟。第三,孫中山先生可以而且隻能容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決不會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一個平行的聯合戰線。第四,中國共產黨必須學習西歐工會運動中,共產國際所推行的各國共產黨員加入社會民主黨工會的聯合戰線的經驗;中國共產黨須尊重共產國際的意見。第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既可以謀革命勢力的團結,又可以使國民黨革命化,尤其可以影響國民黨所領導的大量工人群眾,將他們從國民黨手中奪取過來,等等。

張國燾接著回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