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錘煉(1)(1 / 3)

有人前進,也有人落荒

中國共產黨誕生了,發展了,壯大了。

那曾經圍坐在李公館大餐桌四周的15位代表,後來又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道路?

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曾刊載魯迅的一篇雜文《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

文章一開頭,魯迅便寫道:

倘說,凡大隊的革命軍,必須一切戰士的意識,都十分正確、分明,這才是真的革命軍,否則不值一哂。這言論,初看固然是很正當、徹底似的,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難題,是空洞的高談……

在論述這一命題時,魯迅說了一段頗為深刻的話:

因為終極目的的不同,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隻要無礙於進行,則愈到後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用魯迅的這段話來形容那張大餐桌周圍的15位代表後來行進的軌跡,是最恰當不過的。

這15個人當初從天南地北走向李公館的大餐桌,確是出於對馬克思學說、共產主義的信仰,為著建立中國共產黨走在一起的。不論他們後來怎麼樣,應當說,當他們走進李公館的時候,當他們參加建立在當時“非法的”秘密組織中國共產黨的時候,是冒著密探追捕的危險的,是追求並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

然而,在離開那張大餐桌之後的道路是漫長的。在行進中,有人繼續奮進,“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

人是變化著的。退伍、落荒、頹唐、叛變是後來發生的,大可不必因後來如此去否定這些人當年曾經有過的貢獻(雖然貢獻有大有小);也不必因後來的行為而大為迷惑:這些人怎麼也是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

當然,最為可貴的是一直向前、向前、向前的人。有人在前進途中拋頭顱、灑熱血,為著“共產主義真理”英勇奮鬥;也有人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領導著中國共產黨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

誰都希望直路通天,然而,曆史的道路總是坎坎坷坷,九曲十八彎。曲管曲,彎管彎,一江春水依然向東流。這便是曆史:一方麵,曆史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麵,又無可避免“左”拐右彎。

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50多個黨員,發展成今日世界第一大黨(不光是共產黨中的第一大黨,也是任何政黨中的第一大黨)。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8 260.2萬名。這一發展過程,不過九十多年。這種從小到大的發展總趨勢,不可阻擋。

然而,縱觀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曆史,時而“左”,時而右,又構成了錯綜複雜的黨內鬥爭。

有鋼必有渣,煉鋼與除渣是同時進行的,前進者與退伍者、落荒者、頹唐者以至叛變者並存。

追溯那15位代表在離開李公館大餐桌之後的足跡,會給人以一種特殊的啟示:自始至終在共產主義之路上前進,並不那麼容易。

下麵以離世時間為序,勾畫那15位代表後來的人生之旅——也兼及15位代表之外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先行者陳獨秀、李大釗、楊明齋、張太雷、陳望道以及對創建中國共產黨貢獻甚大的維經斯基。

王盡美積勞成疾,心力交瘁

1926年8月,已是酷暑時節,地處海濱的青島也炎熱難當。

青島醫院裏,一位瘦骨嶙峋的青年已病入膏肓,不時口吐鮮血。他已無力握筆,隻能用微弱的聲音口授遺囑。坐在病床之側的有他的母親,筆錄者則是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的負責人。

“希望全體同誌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鬥到底!……”他看罷筆錄的遺囑,在紙末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未幾,1926年8月19日,他因嚴重的肺病死於青島醫院,年僅27歲!

他,便是王盡美。在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之中,他是第一個離開人世的。

在他去世之後,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為他召開了追悼會,宣讀了他的遺囑。

他被安葬在他的故鄉——山東莒縣大北杏村。他的大耳,在冥冥地下,諦聽著濰水的嘩嘩聲,“沉浮誰主問蒼茫”……

他是在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時由王瑞俊改名王盡美的,他在一首詩裏,表達了自己改名之意:

貧富階級見疆場,

盡美盡善唯解放。

中國共產黨“一大”之後,王盡美出任中國共產黨山東區支部書記。後來,中國共產黨山東支部擴大為中國共產黨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他仍為書記。

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王盡美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出席會議,與他同行的中國共產黨代表還有張國燾、鄧恩銘、柯慶施、高君宇等。

另外,大會邀請國民黨代表參加。在王盡美的動員之下,王樂平放棄了本來去美國參加華盛頓會議的打算,來到了蘇俄紅都莫斯科。

在蘇俄學習、參觀了半年之後,王盡美回國,出席了中國共產黨“二大”。會後,他出任中國勞動組織會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羅章龍為主任)。

王盡美紀念館

從此,他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組織者:

他,領導了京奉鐵路山海關鋼鐵廠工人的罷工。

他,領導了秦皇島碼頭工人的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