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錘煉(1)(2 / 3)

他,領導了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

年紀輕輕,他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王盡美多才多藝:

他的口才,使他成為一位富有鼓動力的宣傳家。在組織罷工的時候,他拿條板凳一站,即席發表演說,把革命的道理說得一清二楚,工人們心中頓時豁亮。

他擅長繪畫,在一次紀念馬克思誕辰(5月5日)時,他花了一夜工夫,便用炭筆畫出一幅一米多高的馬克思像,翌日高懸於會場中央。

他的書法也不錯,寫標語、寫遊行橫幅都頗為拿手。

他還會演戲,演過話劇《盲人配》中的盲人,而且演得活靈活現,非常生動地進行了反封建宣傳。

他能演奏各種樂器,不論是琵琶、二胡、月琴、三弦,還是笛、笙、簫、嗩呐,他都會。在蘇俄期間,他的一曲琵琶,曾使蘇俄朋友為之傾倒。

他的詩也寫得不錯,在濟南曆下亭寫過一首流傳頗廣的詩:

無情最是東流水,

日夜滔滔去不停。

半是勞動血與淚,

幾人從此看分明。

1923年2月,他在山海關被捕。工人們聞訊,重重包圍了縣衙門。縣令無奈,隻得釋放了王盡美。

在風雪交加之中,王盡美從山海關步行到天津。組織上把他調回山東工作,仍任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

1923年10月,遵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他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於是,一個月之後,他當選為出席國民黨“一大”的山東代表!這樣,他既參加過中國共產黨“一大”,又參加了國民黨“一大”。而這時,他不過25歲!

1924年12月,孫中山北上,從廣州到上海經日本長崎抵達天津。王盡美聞訊,趕去求見孫中山。當時,58歲的孫中山已患肝癌,26歲的王盡美已患肺病。孫中山委任王盡美、王樂平等四人作為他的特派員,在山東開展工作。

1925年1月,王盡美去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四大”之後便已病重,仍回青島堅持工作。

連日吐血,王盡美終於病倒,不得不在1925年6月回到故鄉莒縣大北杏村靜養。

雖然母親、妻子竭盡全力照料,無奈小小村莊缺醫少藥,眼看病情日重一日,王盡美自知來日不多。

他惦記著工作,惦記著黨組織,在1925年7月,由母親陪同,前往青島。

在青島醫院,他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負責人麵前口授遺囑,交代了未竟之業,了卻心事而永別人世。

他的家中,如同倒了頂梁柱。兩個兒子不過6歲、4歲,他的祖母和妻子,又在苦風淒雨中相繼去世。他的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在極度困苦之中頑強地掙紮著。

中國共產黨組織盡力給予了幫助。王翔千資助王盡美遺孤上學。

山東解放之後,王盡美的寡母、遺孤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細心照顧和妥善安排。

毛澤東也念念不忘王盡美,當他視察青島時,曾這樣說及:

你們山東有個王盡美,是黨的“一大”代表之一,是個好同誌。聽說他母親現在還活著,要好好養起來。[1]

王盡美的母親的確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她不僅拉扯兩個孫子成人,而且還精心保存了王盡美的照片——迄今流傳於世的王盡美照片隻有一幀,是她當年藏在牆內、外邊糊上泥巴才得以保存下來的。不然,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的照片,便會缺少一張……

1998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座談會,隆重紀念王盡美誕辰100周年。

[1]王乃征、王乃恩:《懷念我們的父親》,《王盡美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李大釗從容就義絞刑架

1927年3月16日中午,一艘輪船在上海高昌廟碼頭剛剛泊岸,從船上下來的一位神秘的大人物馬上被一串轎車前呼後擁接走,橫穿上海市區,直奔西南角徐家彙法租界祁齊路(今嶽陽路)的“交涉所”。那裏,頓時成為黃金榮、宋子文、張靜江、虞洽卿、張嘯林、杜月笙等滬上要人絡繹來訪之處。

這位神秘的大人物是蔣介石,他正在密謀“分共”、“清黨”——把中國共產黨黨員從國民黨中“分”出去,予以清洗、消滅。

中國共產黨麵臨著1921年正式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威脅。

蔣介石尚未正式動手,北洋軍閥的“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先在北京下手了。4月6日,“安國軍”突然包圍了蘇聯駐華大使館,衝入舊俄兵營內,逮捕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黨員。

如北京《晨報》所描述,李大釗“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一共產黨領袖之氣概”,在受審時“態度極從容,毫不驚慌”。

沉重的消息,終於出現在1927年4月29日《晨報》:

軍法會審於昨日上午11時在警察廳南院總監大客廳正式開庭,審判長何豐林中坐,主席審判官顏文海,法官朱同善、付祖舜、王振南、周啟曾(周係衛戍總司令部法官),檢察官楊耀曾分左右坐,依次召預定宣告死刑之二十名黨人至庭,審問姓名、年齡、籍貫及在黨職務畢,一一依據陸軍刑事條例第2條第7項之規定,宣告死刑。

會審至12時10分始畢。12時30分即由警庭用汽車六輛分載各黨人赴看守所[1]。各黨人均未戴刑具,亦未捆綁,下車以後,即由兵警擁入所內。當時看守所馬路斷絕交通,警戒極嚴。軍法會審派定東北憲兵營長高繼武為監刑官。在所內排一公案,各黨人一一依判決名次點名,宣告執行,由執行吏及兵警送往絞刑台。聞看守所中隻有兩架絞刑台,故同時僅能執行兩人,計自2時至5時,二十人始處刑完畢。首登絞刑台者,為李大釗。聞李神色不變,從容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