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錘煉(8)(3 / 3)

鑒於張國燾承認了錯誤,中國共產黨中央仍任命他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

1938年4月4日,清明節前夕,張國燾去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祭掃黃帝陵。那裏是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蔣鼎文擔任主祭。祭畢,張國燾一頭鑽進蔣鼎文的轎車,從此一去不複返。

4月17日,張國燾在武漢聲明脫離中國共產黨。

4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關於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

脫離中國共產黨之後,張國燾在國民黨特務組織“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主持“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

1948年冬,張國燾帶全家逃往台北。此時的他,已經“貶值”,“軍統”已經冷落了他。

台北無法落腳,他在1949年冬遷往香港,在那裏辦雜誌,維持生計。

1961年,美國堪薩斯大學看中了他。因為連續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至“六大”的,他是唯一的人,他的經曆成為美國教授們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活資料,於是約他寫回憶錄。

張國燾寫下了百萬言的《我的回憶》。這部回憶錄的收入,使他和妻子楊子烈幾年的生活費有了著落。

用光了這筆錢,張國燾的日子越來越拮據。

無奈,1968年,他和楊子烈遷往加拿大多倫多。不久,進入那裏免費的養老院。

晚年移居加拿大的張國燾

1976年,張國燾中風,轉入免費的老人病院。

在包惠僧去世的那一年(1979年)12月3日淩晨,他在翻身時,毛毯掉在地上,無力撿起,凍死在病床上,時年82歲。

[1]《曆史檔案》,1982年第1期。

[2]加拉罕為當時蘇俄駐華全權代表。

[3]據《曆史檔案》1982年第2期《關於張國燾1924年被捕和叛變的記載》,原文為“高靜宇(即高尚德)”。高靜宇即高君宇。高君宇(1896~1925)原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又名靜宇,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理論家,1920年冬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4]即張聞天。

[5]《黨的工作》第31期(1937年4月12日),《張國燾和〈我的回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車禍使劉仁靜喪生

在張國燾去世之後,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隻剩下一人健在——劉仁靜。

在15名中國共產黨“一大”出席者之中,劉仁靜最年輕,當時19歲。倘不是一場飛來橫禍(車禍)使他在1987年喪生,也許他會成為百歲老人。

劉仁靜的一生,磕磕碰碰,浮沉無常,也是夠曲折、複雜的。

劉仁靜在中國共產黨“一大”上擔任翻譯。他自詡讀過不少馬克思主義英文版著作,在會上常與李漢俊展開論戰。

在中國共產黨“一大”之後,劉仁靜回到北京,籌備創辦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刊物《先驅》(The Pioneer)。

1922年1月15日《先驅》創刊號問世,定價為“銅元兩枚”。創刊號上注明:“本刊尚未覓定地址,請讀者諸君向該處代派人訂購可也——北大傳達室代售。”

《先驅》由劉仁靜、鄧中夏兩人負責。後來,《先驅》遷往上海,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

1922年11月,劉仁靜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與中國共產黨代表陳獨秀一起在莫斯科出席了共產國際“四大”。劉仁靜在會上作了發言。就在這次會上,劉仁靜結識了托洛茨基。

創刊於1922年1月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

會議結束後,陳獨秀先回國,劉仁靜在蘇俄逗留了幾個月。回國後,劉仁靜在廣州列席了中國共產黨“三大”。

1923年,劉仁靜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團中央書記。他在《中國青年》《向導》《民國日報》發表了近百篇文章,皆用諧音“競人”(“仁靜”顛倒一下)作筆名。後來,由於他與施存統意見不合,離開了團中央。

1926年9月,劉仁靜赴蘇聯,在國際黨校列寧學院學習。這時,他學會了俄語。

也就在這時,蘇聯黨內爆發了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尖銳鬥爭。1927年,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

劉仁靜同情並傾向於托洛茨基。1929年6月,當劉仁靜回國時,特地用美金買了一張假護照,繞道歐洲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