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沒有親身得到蔡元培先生教誨的榮幸,但在二十年代,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蔡先生是我們一般大學生心目中的第一號人物!
蔡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是近代中國教育的奠基人。這些歌頌的話,都不必多說了。蔡先生重視教育,尤其是美育,他還重視圖書館的建設。我對蔡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延聘教師兼收並蓄,使學生們對各種學術流派都有研究學習的機會。我最記得那時學術界所斥為最頑固的,直到民國成立幾年後,還留著辮子的辜鴻銘先生,也因為他久遊西歐,學識淵博,而被蔡先生延聘為北大教授。辜先生還有他自己的條件,就是上課的時候,全班學生必須先進課堂,而後他才進去;下課的時候,也必須他先出來,然後學生才能走出課堂。這一切,蔡先生都接受了。蔡先生愛才若渴,可見一斑。
在蔡先生和林紓先生的通信中,還可以看到先生辦學的主張:一是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二是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校外行動悉聽自由。這也是蔡先生的偉大之處。
還有蔡先生的《讀武者小路實篤的著作有感》中,說到“中國覺醒的人不及日本多,覺醒人的力量,也還不及日本人的強,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決不用悲觀……俄國人的盡力,是我們的模範。”這些話給我的感觸極深!我是世界大戰後第一批到日本去的(一九四七年),那時日本東京真是遍地瓦礫;但是,在覺醒力量很強的日本人民奮發圖強的努力下,從教育人手,不到幾年,人民的素質就提高了許多。我從一九五一年回國後,又幾次隨友好團訪問日本,看她真是一年比一年地繁榮富強,如今已經是美國的強大挑戰者了。我從每次來采訪我的記者用的都是日本的照相機,坐的也大都是日本汽車中,看到日本科技進步之速。我們說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在原料和人才方麵,還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和開發。蔡先生的“決不用悲觀”,何時才能實現?
蔡先生還竭力提倡國語和白話文,他認為我們生在一個國家裏,最重要的是求知識、謀職業、服務社會三件事,而這三件事都有應用國語的必要。同時,他也重視世界語,說是世界語可以促進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了解。在《文學和一般藝術的關係怎樣》中,蔡先生推文學為一般藝術的總代表,這更是我終身服膺的。
五四運動時期,蔡先生為營救被捕學生,奔走呼號,憤而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我看到報紙上蔡先生的短短的辭職宣言,有“民亦勞止,汔可小休”之句,可見先生當時是心力交瘁了!
我是蔡先生的崇拜者,在“蔡元培研究會”成立之際,我雖然對蔡先生的思想和主張沒有甚深的研究,近來又因年老體弱,眼睛生了白內障,看書寫字都有困難。但讀了高平叔同誌所編《蔡元培語言及文學論著》一書,我感到我還得盡我所知,寫出一點,因為這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