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力:力量;死:拚死效力;譽:稱讚;榮:有名望。全句譯意為:治理國家的人能得到百姓為他努力耕種的,就富有;得到百姓為他拚命作戰的,就強大;得到百姓稱頌的,就榮耀。這三種應該得到的事情都具備了,那麼天下的人就歸順他;這三種應該得到的事情都失掉了,那麼天下的人就會叛離他。
“品讀”治國之道在於得民心,荀子具體闡述“得民心”的三個方麵,即:“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死”、“得百姓之譽”,得此三者可使國富、國強,最終使君主揚名於天下,“天下歸之”。失此三者,則“天下棄之”。“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三國王肅《孔子家語·卷五·入官》)
607.人為貴
“原典”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聖治章》)
“注譯”全句譯意為:天地間的萬物中,人是最貴重的。
“品讀”這是《孝經·聖治章》所引的孔子之語。這句話賦予了人在天地萬物中的特殊地位。《禮記·禮運》中也有類似的話:“人者,天地之心也。”為什麼如是說?荀子在其《王製》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貴也。”
608.得眾則得國
“原典”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西漢戴聖《禮記·大學》)
“注譯”全句譯意為:得到民眾的擁護,就能獲得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就會喪失國家。
“品讀”這是在“平天下在治其國”的題目下論述“國”與“眾”的關係。《禮記·大學》指出,殷之所以敗亡,是由於失眾,為國者要以殷作為鑒戒。
609.無人為大
“原典”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西漢戴聖《禮記·祭義》)
“注譯”全句譯意為:上天所生的,大地所養的一切生物,沒有比人更為重要的了。
“品讀”這句話是曾子說的,曾子又是從孔子那裏聽說的。人是萬物之靈長,天地之至尊。儒家對人的重視一以貫之,代代相傳。
610.以民人為天
“原典”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注譯”民人:即人民。全句譯意為:一個想稱王的人,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天”,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天”的人,是不可能成王事的。成就王業的人以人民為“天”,而人民則以食為“天”。
“品讀”司馬遷在這裏借酈食其之口,發揮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把人民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更為可貴的是,司馬遷在這裏提出的“民人”(人民)的概念,為後來寫《史記·貨殖列傳》時提出“中國人民”這一全新的概念作了鋪墊。在《史記·貨殖列傳》“太史公曰”中,司馬遷首次寫下“中國人民”這四個大字。從此,“中國人民”這個極富凝聚力和號召力的名詞頂天立地地出現在曆史舞台上了。
611.以百姓為天
“原典”君子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西漢劉向《說苑·建本》)
“注譯”全句譯意為:作為君主,應把百姓當作天。如果百姓擁護他,國家就安定,輔佐他,國家就強大;如果反對他,國家就危險,背棄他,國家就滅亡。
“品讀”這是民本思想的一種表述。人民群眾才是國家安危的根本,誰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誰就會擁有天下。
612.以民為基
“原典”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西晉陳壽《三國誌·鍾繇華歆王朗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治理國家,應該以人民為基礎,而人民以衣食為根本。
“品讀”太和年間,魏明帝伐蜀,曾任相國的華歆上疏勸阻。這句話就是疏中之言。華歆希望明帝“先留心治道,以征伐為後事”,先解決人民的衣食,“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
613.為國者,以有民
“原典”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有民者,以有穀也。穀之所以豐殖者,以有民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符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國之所以為國,是因為有百姓。百姓之所以為百姓,是因為有稻穀。稻穀之所以多種植,是因為有百姓的功勞。功勞之所以能夠建立,是因為有時間勞動。
“品讀”王符,年輕時愛好學習,有誌氣節操。從東漢和帝、安帝以後,世俗以做官為榮,仕人互相推薦、援引,而王符獨自耿直,不同於世俗,因此就得不到提升進入仕途。王符憤而隱居,撰寫文章以譏諷時政世態。他不想顯耀自己的名聲,因此稱其書名《潛夫論》。上麵這段話選自《潛夫論》中的《愛日篇》。王符以層層遞進的方式,推演其民本思想:“聖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國之基也,故務省徭役,使之愛日。”意思是說:聖人深知力氣是百姓的本錢,國家的基礎,因此務必節省徭役,使百姓愛惜時間,從事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