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莆田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莆田文人有強烈的著書立說的欲望,文學創作十分活躍。雜文作為文學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莆田這塊沃土上,同樣開得醒目。經過多年的努力,雜文創作持續繁榮,已擁有一支一定規模的雜文創作隊伍。

20世紀90年代初期,莆田市雜文學會成立,時任莆田市市長的吳建華擔任第一屆會長。我省雜文界老前輩王仲莘同誌一直關心和支持莆田市雜文學會工作。20多年來,莆田市雜文學會一直凝聚著我市雜文作者,積極開展雜文學術活動和雜文創作活動。近年來,我市雜文學會先後在《福建日報》、《湄洲日報》上舉辦過3屆“‘雪津杯’雜文征文比賽”,在《雜文界》雜誌上發過莆田籍作者雜文專版,出版了莆田籍作者雜文選輯《鍾潭噌響》,連續幾年配合市文聯編輯出版《莆田文學》“全國雜文專號”。莆田市雜文學會還先後邀請《人民日報》蔣元明,《文彙報》朱大路、程新國,《南方周末》鄢烈山及本省的宋誌堅等雜文名家、名編輯,為莆田市雜文作者及莆田學院中文係學生做雜文創作學術講座,努力提升雜文創作水平。莆田市雜文作者也在省內外報紙雜誌上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文章,並多次獲得各類獎項。學會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國內雜文界的認可和支持。

2009年10月,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莆田市承辦了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第23屆年會。全國雜文界名家彙聚莆田,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組委會名譽主任、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原總編輯徐惟誠和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組委會主任、北京雜文學會副會長李庚辰均出席年會。那次年會的完滿召開,獲得了與會者的廣泛好評,加強了莆田雜文作者與外部的聯係,拓寬了莆田雜文作者的眼界,提升了莆田雜文作者的創作品位,為莆田市雜文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莆田市領導一直關心莆田市雜文學會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支持和鼓勵廣大雜文作者弘揚主旋律,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為民眾鼓與呼。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立華同誌幫助雜文學會出版“莆田雜文叢書”,擔任叢書顧問。陳立華同誌殷切希望雜文學會在全國獨樹一幟,為繁榮莆田文藝創作,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建設文化莆田而繼續努力,團結、培養、帶動、激勵莆田廣大雜文作者,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雜文作品,發揮雜文革故鼎新、激濁揚清、針砭時弊、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莆田市文聯的支持下,經市雜文學會同仁的努力,現在出版的“莆田雜文叢書”一套,有:陳天宇的《偽名人時代》、鄭國賢的《魯迅的鼻子》、許谘新的《呼喚清風》、蔡忠輝的《易變的臉》、邱南強的《靈魂的舒展》、李金賢的《貓眼內外》、潘真進的《照鏡解悶》、鄭誌忠的《古典情思》、鄭慶彬的《嘶啞蟬聲》、鄭玉珠的《大眼瞪小眼》。叢書的出版將成為莆田文學創作史上一件盛事,也將為莆田文學的繁榮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賢良港媽祖祖祠熱心資助雜文叢書的出版,在此順致謝忱。

編者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