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認為,發言或出書,都是人的一種排泄行為。人吃了食物,有用的營養吸收了,剩下的渣汁總要排泄出來,汙臭世間;發言出書的過程,其實與此相仿,所不同者隻是吃進來與排出去的內容而已。所以,對於出書,我完全認為隻是自己憋不住的本能使然,對他人或社會其實沒有多少功德可言。對於文以載道、匡時濟世、立言繼絕、不朽盛事,名山功業之類的高帽,我向來存疑,甚而至於不以為然,認為那隻是文人自戀和孤芳自賞的病中囈語。盡管如此認識,但是因為內急,總不免要排出去的,如俗話所言的“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於是,就又有這一本出來了。
此前已經出過兩本:一本叫《自撓癢處》,一本叫《吃到葡萄後》。出前兩本書的教訓是一樣的,即興奮--衝動--疲勞--失望--懊悔。懊悔在於沒有寫出出人頭地的內容和文采,沒有引起一片驚呼或一聲尖叫,當然,最主要的是耗費許多銀子,窮過了幾天日子。如果說窮日子也有窮樂的話,那就是浪得些微虛名,拿過幾個獎項,在有關文學活動的一些小場合露了一兩回小臉。盡管如此鬱悶,現在又要出第三本了,我隻能這樣安慰自己:並非死不悔改,隻是內急難以抗拒。
當然,這一次略有不同,一是在經費上得到組織的支持,二是在出版事宜上得到雜文學會的幫襯,三是在精神上得到好友們的鼓勵,在此,一並表示謝忱。
關於書名和分輯有必要說明一下。書名為《貓眼內外》乃取自內中一篇之題目,並非這一篇寫得特別得意,隻是認為貓眼的確可以描述現在人的生存狀態,或可以做為人類的一種符號,即信任的缺失,彼此猜疑和各自心懷鬼胎的悲觀揣測,因此,自以為可以概括全書內容。至於分輯,隻是一種約略的歸類,凡為《零敲碎打》《當一回事》《拾人牙慧》,也隻是一個標記而已,並無特別的深意。如果一定要向讀者有所交代的話,那就是第一輯的內容大都是在工作之餘,放棄喝酒打牌的時間,斷斷續續地寫下的;第二輯篇數不多,但篇幅較長,都是正兒八經地讀書思考所得的,在於自己,認為是當一回事;第三輯,要麼是讀了他人的好文章或者聽了金玉良言之後的收獲,權且嘲為拾人牙慧。如此而已,不知讀者滿意否?
沒有必要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的失誤開脫,書中肯定是存在不少的毛病或不合適的地方,本著學習的態度,誠懇期待高明指教。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