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沙發旅行”(couchsurfing)和“沙發客”(coushsurfer)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這個出門旅行時不花錢住到當地人家裏的玩法。想想也是啊,世界上有這麼多空屋子,為什麼不能好好利用起來呢?再加上廉價航空公司的存在,這使得環球旅行變得不再那麼夢幻和遙不可及,周遊世界最大的成本反而是時間。所以,現在充斥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背包客們,大多不是有錢人,而是有閑階級。

最新的數據是,到2013年3月,Couchsurfing網站的全世界注冊用戶已達到六百萬,我有幸也是其中之一。其實我在2004年這個網站一開辦時就注冊了,當時隻是因為好奇,注冊之後就成為了“僵屍賬戶”。既沒有人來住我的沙發,我也從來沒去住過任何人的沙發。因為隻有極其簡短的自我介紹,加之沒有照片輔助,找地方住的“沙發客”對我提不起興趣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樣的情況放在今天,就算有這樣的一個“沙發客”向我發出入住請求,九成我也是會拒絕的。

因此直到去年之前,“沙發旅行”從來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根本也沒關注過它。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豐富了我在“沙發旅行”網上的資料,放上去了五六張親切的照片。而且我的條件還是相當不錯的:離市中心很近,自己一個人住,有一個單獨的小間可給沙發客,平時任何時間都可以接待——於是一下子門庭若市了。

在這樣的旅程中,不僅是環球旅行者要花費很多時間,就是接待者花費的時間也不少,所以我參與的“沙發旅行”也是從我辭職在家專心寫作之後開始的。在這一年多裏,我在我那個簡陋的小房間裏大概接待了五六十位“沙發客”。絕大多數來自外國,並且是發達、民主國家,這倒不是我有意的選擇,概率本身如此——雖說是窮遊,也要先出得了國門才行。外國“沙發客”們收獲了免費住宿和來自我“一家之言”的對中國的解釋,我則收獲可短暫排解寂寞的陪伴和諸多我聽到看到的,對外國的各種“傳言”的證實或證偽。

有時候竊以為應該付他們點費用才是——噓,別讓他們聽見了。

毫無疑問,人在肉體上的差別不是很大,比爾·蓋茨也同意我的看法,他說“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主要在脖子以上的部分”。構成人與人差異的關鍵,是看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接受過什麼信息,意識如何作出反應,形成固有的反應模式後就是性格。外國人和中國人成長中接受的信息無疑有巨大的不同,甚至大多數時候可以說是相反的。“發達”可以簡化為“物質極大豐富”,“民主”實際上則是一種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

就我所接觸到的這幾十位“發達”“民主”國家的人,到底和中國人有多大的不同呢?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生活的外國人,究竟會長成一些什麼奇形怪狀的樣子呢?我也充滿期待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