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2 / 2)

本經穴位:會陰

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裏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璿璣天突廉泉

承漿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衝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為十二經脈之海。與生殖機能關係密切,衝、任脈盛,月經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稱血海。循行部位

衝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並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並,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一支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一支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到足大趾間。本經脈交會穴

會陰(任脈)、氣衝(足陽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足少陰經)、陰交(任脈)、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共14穴。

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帶之言束也,猶如束帶一般。帶脈的主要功能是“約束諸經”。所謂腹部“遊泳圈”,正是中醫學“帶脈”所繞之處。帶脈一旦不佳,則腰部日顯肥厚,苗條曲線不再。《奇經八脈考帶脈篇》:“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帶脈起於足少陰之正脈,出於舟骨粗隆下方之然穀穴。帶脈與腎髒神經係統有關,故帶脈強健可以固精、強腎、壯陽。由於帶脈總束腰以下諸脈,下焦是奇經彙集之所在,張從正(1217-1222)《儒門事親》曰:“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

患帶脈疾病的病候:腹部脹滿,身似上浮。

陽維脈經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合於督脈。

聯係髒腑:腰脊、下肢、頭肩。主要病候:

惡寒發熱,腰痛。

交會腧穴:

金門(足太陽經)、陽交(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天髎(手少陽經)、肩井(足少陽經)、頭維(足陽明經)、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經)、風府、啞門(督脈)。

陰維脈經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合於督脈。

聯係髒腑:腰脊、下肢、頭肩。主要病候:

惡寒發熱,腰痛。

交會腧穴:

金門(足太陽經)、陽交(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天髎(手少陽經)、肩井(足少陽經)、頭維(足陽明經)、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經)、風府、啞門(督脈)

陽蹻脈,奇經八脈之一,是足太陽之別脈。起於跟中穴,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穴。陰陽蹻脈交會於目內眥,入屬於腦,故《靈樞寒熱病》有“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的說法。陽蹻盛,則不易入睡。陽蹻脈失調時,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症。

經脈循行:

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陰蹻脈,“奇經八脈”之一,乃足少陰腎經之別脈。陰蹻脈起於跟中,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然穀穴,再循內踝上行腹股、生殖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並至睛明穴。《難經》:“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患陰蹻脈疾病者,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欲閉目而睡。

經脈循行:起於足舟骨後方,上行的內踝上,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陰部,上行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進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陰經和陽蹺脈相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