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係,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經絡是人體的金礦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根基是道,是陰陽,是周易八卦;枝和葉則是中醫、軍事、政治、外交、人倫、內外氣功的修煉等。而中醫無疑就是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了。如果說中醫是傳統文化中的國粹,那經絡和穴位堪稱人體內的金礦脈,渴望健康長生的人們一直在挖掘不止。從古至今,經絡穴位對人體健康的偉大作用一直讓人感覺既神秘又神往。
從中國古代大醫學家對經絡的論述中,我們知道了“一切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身體裏有關經絡的失控”,所以,人的一切疾病都可以叫做“經絡病”,而通過激發經絡的潛能,使其恢複調控、修複人體的治療作用就叫“經絡治”,它產生的預防作用就叫“經絡防”。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共8條。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衝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七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作用: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奇經八脈猶如湖泊水庫,而十二經脈之氣則猶如江河之水。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係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本經穴,1名1穴,計28穴,分布於頭、麵、項、背、腰、骶部之後正中線上。主治神經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生殖係統、運動係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
齦交
任脈,“奇經八脈”之一,“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計二十四穴,分布於麵、頸、胸、腹的前正中在線,“手、足三陰脈之海”。起於會陰穴,陰陽相貫,任脈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上至毛際曲骨端,內行腹內入胞中,是為“經絡之海”。任脈為血海,又與胃脈相會,同時任脈、督脈、衝脈三脈同起於會陰,而任脈走腹部,督脈走背部,衝脈並少陰,分布於胸中。明代《醫經小學》中奇經八脈歌訣:“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咽承漿裏,陰脈之海衽所謂。”
患任脈疾病者的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氣。
本經穴1名1穴,計24穴,分布於麵、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主治神經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生殖係統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經所經過之部位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