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緒論(5)(2 / 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構成了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本框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開創鋪平了道路。鄧小平曾這樣評價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曆史上的偉大意義,他說:“新中國成立以後曆史界限的劃分是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現在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從一九七八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這是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的開端。”(《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1頁;第2卷,第159頁)江澤民進一步作了全麵概括: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領域的全麵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誌,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的。這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振興中華、創造美好未來的偉大實踐。

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提出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奮鬥目標和全麵開創新局麵的綱領。鄧小平在大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這不僅是這次大會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曆史時期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二大後,經濟體製改革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全麵展開,其他領域的改革也相繼邁出重大的步伐並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大會闡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從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製定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國找到了強國富民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麵臨嚴峻考驗。1989年春夏之交,我國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政治風波;加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國際形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重大曆史關頭,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曆史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保證了經濟的穩步發展和政治的高度穩定,同時,頂住國際壓力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在這關鍵時期,通過黨的十三屆四中、五中全會,順利實現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